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方创琳:未来15年中国三大城市群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8-24 20:10 浏览量:

  文|搜狐城市 陈亚辉

  2005年,我国国家层面的“城市群”概念首次出现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当中。之后数次重要会议及文件,“城市群”概念被愈发频繁提起。今年的“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再次更新了城市群的部署。

  如今,中国大致形成了以长三角为龙头,19个城市群错落分布的格局。中国经济竞争格局也逐渐从城市竞争时代向城市群时代过渡。但同时,中国城市群演化和发展的几十年当中,也伴随着激烈的争论。

  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城市群吗,是否有些城市群徒有虚名?城市群内部各省、市协调发展为何总不尽如人意,有什么解决办法?在中国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大经济体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群能发挥多大作用,它们离“世界级”还有多远?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邀请中科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进行深度访谈。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城市群课题的学者之一,方创琳教授及其团队近20年在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支持下深耕城市群发展研究,并于不久前正式发布了全球首部城市群地图集――《中国城市群地图集》。

  方创琳教授是怎样看待上述关于城市群的争议,又会给出怎样的解决建议呢?

  01

  城市“建群”不是简单拼凑而要有紧密联系

  搜狐城市:我们首先厘清一个初始概念,城市群应该如何定义?

  方创琳:城市群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里面,以一个超大或者特大城市,或者说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至少三个以上的都市圈为基本单元构成的一个经济联系紧密、空间相对紧凑,最终形成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城市集合体不是说多个城市拼凑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城市群了,而是类似我们现在建微信群一样,是有各种联系的人在一起,我们才建微信群,不会把不相干的人放在这个群里面,这就是城市群建群的过程。

  这样形成的城市群是实现了规划要同编、产业要同链、交通要同网、金融要同城、科技要同心、市场要同体以及生态同建、污染同治等方面的“十大同城化”的有机集合体。达到这“十同”以后才能构成城市群,达不到这个“十同”,那这个城市群的发育程度就非常低,或者未来会逐渐向这个方向努力。城市群的建设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02

  城市群建设有十大门槛

  搜狐城市:目前国家规划19个城市群发展程度相差很大,城市群的门槛到底在哪里?

  方创琳: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城市群空间还有它的识别。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进入什么样的门槛才能够成为城市群。

  就城市群本身来讲,它是不是有一些进入城市群的门槛呢?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进群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关于城市群的发育标准、城市群的界定,在国际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有关城市群发育的记载,要追溯到1200年前。

  当然这是一个记载,真正意义上认识城市群的过程是1898年,我们通过1898年到现在国际国内对城市群识别研究标准的汇总,理解,认为进入城市群有十大标准。

  一个标准就是城市群内部的都市圈或者大城市的数量不少于三个。

  我们建一个微信群,就我们两个就可以成一个群了,三个就更多了。但对于城市群来讲,你至少有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必须是大城市以上,按照目前国家标准就是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要在100~500万人。其中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或者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在500~1000万,这两个层级至少有一个作为核心城市。

  当然,中西部地区,尤其西北和东北地区,可能都满足不了条件。我们拿这个尺子量中国城市群的时候,可能得降低点标准。要么你就按这个标准往前走,你达到这个标准,我再把你认定为城市群;达不到这个标准,你去培育。

  第二,城市群里面的人口总规模,包括城市人口,乡村人口,达到两千万人。咱们国家大多数城市群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但西部地区有些城市就是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为城市群呢?后面我会讲到。

  第三,城市群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平均状况达到75%,要高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的平均状况。目前“七普”调查的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是63.8%,城市群肯定要高于这个平均水平。

  第四,城市群的人均GDP要超过1万美元,要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地区肯定不能作为城市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