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中国名校 > 正文

揭开阴暗角落里那些隐藏着的校园霸凌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8-06 09:43 浏览量:
揭开阴暗角落里那些隐藏着的校园霸凌


  “人生,本来就苦,还是只有少年苦?”最近,电视剧《刺》开播,再次将大众目光聚集到了校园霸凌这个隐秘又阴暗的角落。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说到具体的霸凌行为,很多人可能会有切身之痛:肢体性霸凌,也就是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如辱骂、嘲弄、恐吓等;性霸凌,比如脱光衣服拍裸照等;关系霸凌,联合其他人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网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方式污蔑、毁谤。

  近几年来,“校园霸凌”逐渐成为白热化的大众题材,不少影视剧都想去表现。“但实际上,影视剧是不可能特别真实地拍出来的,因为没办法完全体现。”心理咨询师何苏君说,校园霸凌与我们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

  

  从方方小时候起,爸爸妈妈就一直教他:“你是个小男子汉,不能被欺负,该还手时就要还手。”读小学时,方方在和同学打闹过程中,一不小心真的打伤了同学。妈妈给同学赔礼道歉,回到家后,并没有对方方说什么。反倒是爸爸,认为儿子没有犯错,他说:“只是和同学玩的时候不小心,赔人家一点鸡蛋就好了。男孩子皮点没关系,总比被别人打伤了强。”方方记住了这些话。到了初、高中阶段,父母对方方的管束严格了起来。在一次被爸爸训斥后,闷着气的方方在学校里拿篮球砸了一名平时看上去就很好欺负的同学。欺负“懦弱”的同学,逐渐成为方方的课间娱乐方式,他成为同学不敢“惹”的霸凌者。

 

  与方方的情况截然不同,性格内向的圆圆在学校里就是一个“受气包”。“我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爸爸妈妈也不经常和我聊天。”在最初感觉自己受欺负的时候,圆圆曾跟父母讲过,但父母觉得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另一方面,圆圆的成绩并不理想,“自己注意点,专心读书,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几次听到父母这样的回应后,圆圆再也没有提起自己在学校被起难听的外号、丢文具的事情了,他选择独自忍耐……

  心理咨询师解析

  校园霸凌是家庭教育系统的反映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0至6岁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意味着早年的养育是孩子一生是否健全、健康发展的关键,生理上的健全发育,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以及品行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特别是心理营养这部分倘若有所欠缺,孩子很可能会在青春期,通过校园霸凌来呈现。

  从校园霸凌者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两种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一,就像方方的父母教育要他“保持强悍”,面对欺负要“以牙还牙”,这种教育方式养成了孩子好胜和倔强的脾气;第二,可能是在霸凌发生之前,孩子内心积压的负面能量没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只能通过霸凌同学来进行宣泄,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心理学家用“踢猫效应”来描绘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也就是说,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圆圆的父母以自己的惯性思维推测,将责任推给孩子。圆圆在几次求助失败之后,会从心里默认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了,之后很难再主动反抗霸凌,而是选择独自忍受。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习得性无助”——因为多次失败的经验积累,对于未成年人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伤害,在之后面对相同困境时,则会自动选择放弃。

  当发现孩子是霸凌者,家长应理性沟通,不偏袒。家长爱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偏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越走越远。得知孩子的霸凌行为后,最重要的还是理性沟通、还原真相,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偏袒、冷漠、打骂都解决不了问题。家长要做的是,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加强陪伴,聆听并尊重孩子,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停止孩子的暴力,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保护。

  而当孩子被欺凌了,逃避、隐忍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永远不知道霸凌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家长要做的就是警示教育。告诉孩子既不要欺负别人,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霸凌者很少选择对一群人施暴,鼓励孩子在学校结交一些好朋友,不要总是独来独往。如果遇到被人打骂欺负时,先考虑如何保护好自己。不要继续激怒对方,也不一定急于还手,清晰明白地告知对方停止欺凌行为,力量悬殊的时候寻找机会先逃离现场。总之,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伤害。

  同样重要的还有,告诉孩子如果被人威胁、欺负了,要保留可能获得的证据,并及时告诉父母、老师。家长应该永远是孩子的坚强后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