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永斌渡劫:中国艺术品教父的“前世今生”
难道自己错了?
不管结果如何,他是一个很有想法且不断尝试的人,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至于是非功过,后人自有评价。
正是此轮艺术品投资热,但关键是,绝大多数艺术品信托要通过拍卖渠道退出。而也就在这封闭的三年、五年里,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2010年、11年一幅画随便增值三五倍的时候了,艺术品信托的变现突然间困难重重。
所谓盛极而衰。
“艺术品信托后来被看作’是非地‘,信托公司只等产品到期后,赶快脱身。”一位信托业从业人员回忆当初艺术品信托野蛮生长的那段日子说,“有的信托公司当初进入艺术品领域是为分得一杯羹,抢占新兴市场,有的就是’赶时髦‘匆匆上马。但如今纷纷折戟,才发现艺术品市场’水太深‘。”
更有传闻当时上海某一美术馆长,为了与徐签约,竟然请动了十几个退休部级老领导,从北京专程赶到潍坊市沈学仁画廊见证与徐永斌签约仪式,此事还惊动了省市级各级领导,足见其当年在业内的影响力极隆。
2003年与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共同创建院刊《水墨研究》杂志,任副理事长;2004前后年画廊荣获中国十大画廊、文化部诚信画廊、中国文联五星级画廊等称号、与著名美术批评家贾方舟共同主导成立中国美术批评家网,任第一届理事长;2006年参与成立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任山东工作站主任;
徐永斌1972年生,中国著名画家沈学仁外甥,就读于工商银行干部学校,北京大学第一批PE高研班,文化产业高研班;上海大学艺术金融研究生、博士班;历任中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深圳杏石艺术品基金董事长、中信信托书画基金投资顾问、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山东工作站主任、湖南文交所执行董事、深圳文交所顾问、中国文联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副会长、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拥有二十多年的金融管理和艺术品投资经验,以及深厚的政府及市场人脉资源。
是的,自己错了,如果艺术品离开了大众,世人只去追逐它的资本属性甚至炒作,那么,建立在如此模式下的金融体系,无异于是无根浮萍。
祸不单行,本来艺术品基金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也就是这个2014年,在徐永斌刚好费尽所有心力即将处理好基金兑付问题之际,证监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首次将以艺术品为投资对象的私募基金纳入了监管范畴,并明确合伙制基金适用此监督管理办法,徐永斌的杏石投资被直接立案调查,徐永斌也因为所控基金没有进入中基协的备案锒铛入狱。
徐永斌再一次拿起了道德经,他寄出的一篇笔记写道:
涅槃今生
败走
传闻徐永斌与保利、荣宝斋等各大拍卖行有深厚关系,只要是他所签约的画家,身价必定一路飙升。据说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创研室主任熊红钢,在认识徐永斌之前影响力仅限于贵州。而徐永斌偶然一次机会看到熊的画作之后,觉得熊的作品日后必定会大放异彩,所以把他力推到了北京,仅仅数年,熊的画作价格竟然在保利拍到了十万一平尺!
当时,2009年,国内第一只艺术品私募基金——“红珊瑚一期”——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品基金年化收益率31%的最高纪录。这直接刺激了金融与艺术的迅速联姻,大量资本开始在艺术品市场上“跑马圈地”,徐永斌也就是看到了这个机遇,才将全部工作重心转向于艺术品投资。
之后徐遍览中医、经络、穴位等书籍,天天给自己拿捏调理,身上的许多隐疾居然不治而愈。同监舍的狱友都笑称他为“神医”。
当时筷子兄弟、央视《百家讲坛--齐白石》主讲为他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