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艺术名苑 > 正文

艺术开卷古建筑散记:安放无处落脚的乡愁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5-01 10:55 浏览量:
艺术开卷古建筑散记:安放无处落脚的乡愁


推出“艺术开卷”板块,邀请专家、学者、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每期推荐一本艺术类(绘画、建筑、工艺美术、当代艺术等)佳作,共同采撷、分享艺术与文明之光。

 

这段时间除了关注疫情发展,也在跟踪另一条国内新闻: 山西元代古桥铁梁桥的修复。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了这样的新闻以后特别揪心,但又无能为力。其实类似事情在生活里比比皆是,我们都急于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至于念旧和乡愁,值几个GDP呢?

古建筑保护是专业性强,要求复合知识的领域,有一套深刻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原则,老百姓很难深入其中。但所有官方里的专业(或者无能),都和民间的强大(或者不屑)有一定关联,所以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书,《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假设有一天,对文物保护也成为一种风尚习俗,类似山西古桥这样的新闻会少一些。

意大利在文物保护领域,可以算世界的领军国家之一。截至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只有约云南省面积大小的意大利拥有和中国同等的世界遗产数量,一共55处。仔细看意大利的55处世界遗产,不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处世界遗产的情况,比如维罗纳城、威尼斯城、翡冷翠和那不勒斯古城中心,把许多还提供着现代生活的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在长期的高强度文物保护实践里,意大利发展和摸索出了许多重要的文物修复经验和理论,也见证了这个领域里面的很多历史时刻: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修复理论》(Teoria del Restauro)由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切萨雷布兰迪(Cesare Brandi)在1963年发表;文物保护领域很重要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196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所(ICCROM)在罗马成立。攥写《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就是1981到1982年在这个研究所学习,并且游历了整个意大利,写下这本散记。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往返欧洲许多次,意大利是我最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的国家。陈教授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深挖意大利在文化和建筑艺术上的线索,而且他在中意两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里的亲身经历,也点出了两国从官方到民间对文物保护政策和态度的不同,比如文物保护不为经济效益服务的态度、文保工作者的耐心和专业、文保专业人员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民间自发对文物保护的专注和热情等等,每一点都让人深思。在此分享两处我顺着书里介绍游览的地方,它们都不是大众的景点,背后也有和古迹保护有关的故事。

陈志华教授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但一心惦念建筑学的他,在旁听了梁思成的北京古城保护讲座后,心潮澎拜,直接找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园内的居所,表达了转系的意愿。在这本书里,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的导师梁思成的那种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建筑观。梁思成在1949年提出了把北京城墙建设成“城墙公园”,将城楼和城墙全部保留,在城墙上建造长椅石桌路灯和绿树,建成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这个想法被完全否决了。陈教授在书里提到了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座小城卢加(Lucca),离翡冷翠不到一小时车程,它完整无缺地保留了城墙,建成了一个环城绿化公园。我在翡冷翠游玩了几天,便去参观了这个梁思成未能实现的“城墙公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