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艺术名苑 > 正文

景育民:公共艺术助力城市发展

来源:未知 时间:2019-12-24 10:21 浏览量:
景育民:公共艺术助力城市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被不断的规划、设计,并开辟或营造成人居生存空间。人们在以特有的自信和非凡的想象创造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同时,提升着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品质。科学有序的空间形态、视觉体系的建立,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行为方式。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设施构成了城市的结构体系。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将功能性的建筑或城市空间柔化并赋予其文化意义和审美意境,诗意着人们的生活场所。

    从远古到当下,人类文明的不断提升都是伴随着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次次革新。世界很多国家将公共艺术作为软实力,直接助推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以公共文化的全面发展彰显物质和精神的城市综合实力。

    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完成。置身千禧公园,体现鲜明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千禧公园最著名的三大公共艺术是《云门》、《露天美术馆》、《皇冠喷泉》。作为公众文化活动与城市气质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公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国际公共艺术城市建设中的聚焦点。

    日本的“越后妻有”地处新泻县南部,曾经孕育了4000多年的“绳文文化”。20世纪晚期人口流失、老龄化严重,“越后妻有”逐渐衰落。

    从1997年的首届大地艺术季以来,“越后妻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15年第六届艺术节带动了周边110个村落参与,经济效应达50亿日元,有150万人来此参观游览,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公共和私人收入的提升。艺术节覆盖了总运营成本的80%。每届艺术节后,部分适于保存的优秀作品在此驻展,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当地变成了艺术乡村。使得“越后妻有”成为艺术介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典示范。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概念的确立和深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当下,公共艺术从艺术类型上已经拓展为一个集合的概念,从建筑、园艺、水体、景观、雕塑、壁画、城市设施等传统艺术手段,拓展至大地艺术、光电烟火、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新艺术形式,并涉及音乐会、公共节庆、行为艺术、广场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一个多元城市文化形态的包容性学科。

    随着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公共艺术作为完善和建构公共文化的主要方式,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创造宜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逐渐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规划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之中。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投射下的社会行为,是基于城市母体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它强调艺术的孵化和生长性,并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

    2018年“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在天津盛大开幕,展览以“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策划理念实现对各专业、各领域资源的全面整合,探讨与呈现公共艺术的当下可能。展览以实验建筑、环境景观、装置与动态艺术、公共雕塑、壁画艺术、新媒体艺术、乡村建设、国际名师工作坊、社区都市更新计划、论坛与讲座、公共活动等十个板块的融合,重新构建一个共享的城市文化新语境,同时将公众参与纳入到城市文化实践中,以开放性的思维、多元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艺术的对话,市民与城市的对话和历史、当下、未来的对话,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一个全新命题。

    日前,北京建国路大望桥东南角的SKP南馆项目以公共艺术融入的方式,给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商场体验。项目是SKP联手GENTLE MONSTER 合力打造的旗舰商业综合体,以“数字-模拟 未来”为主题,以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雕塑艺术等形式,重新定义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艺术作为SKP-S的主要看点,给予公众全新的视觉感受和身心体验,并促使销售额在开业首日突破十亿。

    众多公共艺术助力城市发展的案例表明: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为城市文化发展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标准。

    随着当代城市话题的拓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乡村介入”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下,“乡村建设”成为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国公共艺术发展中崭新而复杂的课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农村的类型繁杂,地域的环境不同、历史的人文差异,造就了中国乡村建设中的“个案化”特征。

    乡村“在地性”的介入作为一种艺术乡建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精神,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寻找新旧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对话关系。

    近年公共艺术领域的众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并引入国外一些乡村建设的案例以资借鉴,从事了多种乡村课题的艺术实践.例如在业界知名的“许村计划”、“羊磴计划”、“贵州雨补鲁公共艺术计划”等,这些乡村计划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探讨或实验中国当代理想化乡村建设的诸多可能性。以公共艺术的在地性构建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全新链接,这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实践与现实意义的一种尝试。但是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集聚地——城市依然是公共艺术不可忽略的主场,实际上在体现公共艺术“在地性”的问题上城市实践来的更为独特。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进化的产物,其意义不仅是针对有形空间的营造,更是城市公共文化的引领与倡导者。在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引发世界瞩目,公共文化作为重要指标能否符合与之相应的时代发展诉求,是决定未来城市活力与可持续性的关键。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公共艺术实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营造城市、艺术激活城市、艺术助力城市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