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贵州兴义万峰林街道:生态赋能十万大山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1-15 13:59 浏览量:
贵州兴义万峰林街道:生态赋能十万大山




2019年11月16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贵州义兴市万峰林街道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
“水墨画卷”万峰林
万峰林街道位于兴义市东南侧的城郊,坐落于马岭河流域核心腹地。它就像一幅水墨画卷,摊开来看所及之处都是美的:宝剑峰林、列阵峰林、罗汉峰林、群龙峰林、叠帽峰林等五大类峰林构成了它起伏的姿态。优美的寨子镶嵌在3400余亩的纳灰坝子上,点缀错落有致的农庄、田园,还有少数民族风情的街景建筑,纳灰河如玉带从这里淌过,让这片西南边陲的古老村落沾满灵气,大隐隐于市,自成一派田园气质。
但是,自然馈赠这片土地好风光,却并没有给予它丰厚的生长沃土。
万峰林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承载能力薄弱、人地矛盾突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万峰林仍停留在用“美丽山水换取基本生存”的贫瘠中。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的侵蚀演进,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与经济发展迟缓。
近十余年来,万峰林街道一直在挽救和改变,无论是启动生态环保治理,复青环绿修复生态系统,还是不断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最大辩证法,万峰林始终坚定绿色发展的正道。
复绿还清 从乡村旅游到生态经济
万峰林景区
“滴水贵如油,寸土贵如命。”这句曾流传于当地的民间谚语就是万峰林的真实写照。
2001年至2005年,万峰林街道迈出了石漠化地区复绿还青的第一步,拉开了一场环保风暴的帷幕,街道逐渐恢复“绿色盛装”,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旅游示范点等称号。但是,粗放式的乡村旅游“前劲猛,后劲疲软”,却让万峰林的生态发展急转直下,美景变丑景。万峰林陷入了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循环。
事实上,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一些误区,也走了不少弯路。万峰林仅是个例。
人们意识到,对于万峰林这片石漠化边陲地区来说,先消耗、后治理的路子,难以为继,是死路一条。
为此,兴义市委、市政府组织团队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传经送宝,进村入户摸底调查,通过一系列调研,终于摸清了发展的“病情”,开出了发展的“处方”:
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接下来的十余年里,万峰林街道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谋划、综合治理,编制完成《万峰林游览区保护与建设规划》,为地区持续发展和守住生态底线绘制了计划书,打响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退耕还林,人工植树,飞播造林;修建旅游路;取缔大棚种植,实行土地轮作休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纳灰河打捞清底,给排水、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在兴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各部门和万峰林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带领当地群众想方设法在贫瘠的土地中减耗谋生。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万峰林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自然资产得到了有效补充。它的发展模式也从之前的“乡村旅游经济”全面转型为“生态经济”。
村民自主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万峰林开展民族习俗展演活动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党的十八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提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让全社会摒弃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经济增长的做法,逐渐投向了以绿水青山承载力为前提,追求金山银山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
万峰林街道是浓缩于时代发展的“小切口”。
为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万峰林街道科学选择了适宜当地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逐步趟出一条农村文旅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就地转化新路,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初步勾勒出了具有万峰林特色的“两山”转化模式。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所以,对万峰林来说,山体修复、流域治理、村庄整治的主体还是村民。
据万峰林街道办主任黄冠融介绍,万峰林街道党工委坚决贯彻落实兴义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打造比较优势,在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自下而上地推动各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扶持群众,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让大家想要改变现状,想要谋求发展,想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付出努力。
万峰林举行布依羊汤锅节活动
在街道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阶段,会遇到很多问题,最难的是平衡好村民个体与村集体的利益。一直以来,万峰林街道坚持群众主体地位,鼓励群众自由选择发展方向,打造自身特色,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真正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在万峰林街道,双生村被列为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在街道的领导下,双生村干部下村入户,组织群众代表会、院坝会,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以双生村的四轮碑组为例,创新开展申报制和“领头羊”制,在经村民委组织群众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后,由群众选出了16位想带领群众发展、有能力、公平、公正的群众代表为“领头羊”,代表群众向村党支部提交申请,再通过街道党工委的审批同意后,该村组就可以正式启动“乡村振兴”建设了。
黄冠融说,村党支部组织开展“领头羊”制度建设,成功搭建了街道联系群众的一座桥梁。“领头羊”发挥基层群众调解和沟通的作用。群众相信“领头羊”,“领头羊”相信村干部,村干部相信党工委,这样一来,各项工作开展就比较顺利。
文旅业态 脱贫攻坚中溯源文化传承
万峰林景区内的观光小火车
村民“聚心力”,街道更要“动脑力”。
近年来,万峰林街道以万峰林旅游集团为龙头,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结对帮扶、政策支持、市场引导”方式,让贫困户以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和“特惠贷”资金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等市场主体,让贫困户以自家房屋、租房等方式,发展精品客栈、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业。
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景区吸引来了更多游客,人来了就有收入,旅游业带来的增收能反哺农业,保持田园风光特色,从而带来更多的游客,带动更多的业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收入也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涨船高。”黄冠融说。
现阶段,万峰林街道着力打造景区的业态发展。“游客坐上观光小火车,把景区的每个寨子都转一遍,去寨子里吃饭参观。比如,核心景区外的四个村,观光小火车一年约二十万人次游客量,如果到沿途的四轮碑寨子每人消费一百元,一年就有两千万元的增收。”黄冠融说,相比之前单调的景区游览,把街道的资源整合一起,发展业态,更能提升村民收益。
在万峰林街道,每个干部心里都有一本账。
万峰林景区内古法榨油展示区
兴义市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布依族、苗族为主。因此,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的旅游开发,也是万峰林打造业态的一大特色。
坐着万峰林的观光车从山上的观光道驶入山下的村寨,游客便来到了文化旅游的第一站——民族文化源馆。上千平米的展厅,时间跨越千年,详实的文化古物、展板模型、史实资料还原了万峰林自然遗迹、历史伟人、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而第二站的古法榨油坊,则对传统的古法木榨工艺进行了活态传承。
黄冠融介绍,万峰林街道既是核心景区,又是500亩以上达标坝区,大季种水稻,小季种观光油菜。为了保持特色田园风光,促进农旅一体化的发展,万峰林街道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为契机,把原来简易的集体榨油坊,改造成布依族传统的木质结构景观点,吸引游客体验手工古法制油。
手工榨油坊不仅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产业发展,“手工古法榨油让游客体验到传承下来的古法手艺,而且手工古法榨油30元一斤,菜籽油卖上好价钱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农特产品的销售。”
电商时代,万峰林的土特产也“上网”了。当地的水稻,以前只能是村民的一日三餐,现在街道出资推行电子商务,对水稻进行品牌包装与渠道推广,万峰林的“万峰福稻”品牌从田间地头变成了电商的畅销商品,摆上了全国人的餐桌。
据统计,2016年9月,兴义市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的全部245户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在兴义市率先整体脱贫,成为乡村旅游引领精准扶贫的成功实例。2018年,万峰林街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05元,高于全省4689元,高于全州4920元,高于兴义市2327元。
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万峰林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万峰林的美,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万峰林,让越来越多的人留了下来。万峰林用发展的眼光守住了绿水青山,守住了这份大自然赋予的美,实现了后发赶超、率先脱贫,实现了致富奔小康。2019年万峰林街道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称号。今年,万峰林街道将把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第一落脚点,巩固好脱贫成果,建设好实践创新基地,总结经验为各地发展提供借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