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从清朝活到改革开放,首倡计划生育思想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9-27 15:24 浏览量:
从清朝活到改革开放,首倡计划生育思想


计划生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自政策实行以来,这个词在宣传上萦绕耳边,在政策上严格落实。无数城市和乡村的街道两旁,无数灰墙白砖之上,“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的大字异常醒目。从个人角度看,人们最关心的当然只有限制生育,但限制生育只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表现之一。这一政策不仅关乎人口数量,还关乎国家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等方方面面。例如,从就业市场看,如果计划生育没有及时执行,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就会飙升。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劳动力市场来说,必然不能满足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而这一现实会直接导致大量失业,大量失业又会导致社会不安。多米诺骨牌一旦开始,就很难再停下来。
 
历史上的中国,自秦汉至清朝康熙年间,人口始终维持在五千万到一亿之间。乾隆初年,人口飙升到两亿,维持了近百年。道光年间,《清实录》载“人口破四亿,为四亿又百万人。”民国时期,陈独秀在《愤时俗也》中写道:“眼见得几千年河山将亡,四万万同胞坐困”,其实此时人口已远远突破四亿。建国初期,人口达到5.4亿,占当时全球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口问题已经初步显现,但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空前绝后,只要能吃饱饭,其它一切都不太计较,因此,5.4亿人为三大改造的完成注入了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尝到人口红利后,再生四个亿的口号被提了出来,于是,建国后短短21年内,中国人口从5.4亿飙升到8.1亿(1970),此时,社会问题越来越大。
 
这种时代背景下,计划生育国策被提上日程。最初提出计划生育思想的是马寅初。马寅初是中国近代典型的笔杆子战士,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马寅初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例如,他在《抗战财政问题》中写道:“现在全国上下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既不出钱,也不出力。”马寅初这里提到的“上等人和下等人”,自然是一种讽刺。
同时,他又提出了三大改革方案:继续降低利率,印刷纸币,强制实施一定限度的财富转移。在两年的去杠杆化过程中,利率的持续降低使得利息减少,因而贷款和消费得到了刺激。纸币的印刷,恰到好处地对抗了通货膨胀,使恶性通货膨胀被成功缓和。一定限度的财富转移,使当时许多富人手中的财富被大量转移到穷人手里,进一步刺激了社会消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