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6-12 18:53 浏览量: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和深刻内涵,将其运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中,“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论述,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历史渊源具有独创性意义的重大表述。

 

  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在几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壮举中就最先领略了部族联合、万众一心的伟力。孔子推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渴望建立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中国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坐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铭刻于中国人的心底……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历史渊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理想,始终“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割裂与历史的联系,都有深厚的文化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他十分重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9月,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为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的文化根基,将其上升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既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著述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博大的中华文化底蕴、厚重的中华文化品格、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这为我们指明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

  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品格,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强调要激发全民族的奋斗精神。他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懈奋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他把“敢于担当”作为评价党员和干部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民族品格的当代体现。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敏而善思的学习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他曾经引用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学习上的“乐之者”。他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所谓“乐之者”就是“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今,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全民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