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强国论坛 > 正文

经贸发展70年:贸易强国的崛起之路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7-19 18:38 浏览量:
经贸发展70年:贸易强国的崛起之路


70年来,新中国经贸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管制到试点改革,从扩大开放到全面融入全球体系,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波澜壮阔的五个历史阶段。

建国初期的“一边倒”与“进口替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肃清了帝国主义对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海关的控制权。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毛主席同期曾指出“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关、国营外贸体系的建立,结束了旧中国外贸与海关被外国人控制、外贸长期入超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权由外商垄断的屈辱历史。但百业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围堵封锁“不接触、不通商”的遏制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管制中国在美的一切公私财产;英国政府随后还无理征用在香港修理的中国所属永灏轮……

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从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的民族利益出发,中国实行了 “一边倒”的对外经贸方针,如《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进一步指示“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的“去美国化”战略;政务院通过《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要求关税政策必须以保护国家生产,保证本国产品对外国商品的竞争力为目标,关税税率必须高于进口商品成本与国内同样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些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定下了“面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基调。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年利率1%-2.5%总金额为12.75亿卢布的有偿贷款。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建设了“156项工程项目”所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以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大型钢铁综合企业为核心的多个重要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重型机械厂电力等,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当时,我国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度超过 70%;《中苏贸易协定》后,对苏贸易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贸易受阻,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于1962年跌至谷底。

中苏关系恶化倒逼中国进一步打开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渠道。在各种外交努力下,1965年,中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比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 52.8%。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也有所发展,如日本政府开始以分期收款的方式向中国出售化肥、合成纤维等成套机械设备,并签订了著名的 “LT贸易合同”(以廖承志和日本代表的首字母表达);对新加坡的双边贸易从1965年的6629万美元则迅速增加到1974年的3.42亿美元。

在“进口替代战略”和贸易保护原则指导下,当时我国进口产品主要以军事装备和工业设备为主;无益于生产建设的或国内可以生产的用品禁止进口;实行进口原料减免关税、减低国内运费等“限入奖出”政策。这一战略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以保护我国工业部门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国内产业体系,增加国内供给以代替进口,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对外经贸随之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易货贸易大部分改为现汇贸易,同时开始了更大规模的“43亿美元成套设备进口项目”(史称“四三方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