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科技创新 > 正文

申论|如何增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8-02 16:17 浏览量:

借鉴美国国防科技情报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前沿科学技术情报的做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全球范围汇聚大量现实需求中的创新问题和直接来自创新性人才提出的前沿研究问题,及时发现未来科技创新的新动向。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培育和非共识项目发现机制,及早发现并给予资助。基于国家安全前提,发挥友城链接作用,推进国际科技情报交流共享,如通过开展疫情相关的学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重点选取全球知名创新城市为对象,动态跟踪其科技创新策源点。
(四)强化协同创新的枢纽功能

2. 全面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
2. 建设一批产业化承接基地
加快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改革试点,支持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试点取消职务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程序,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投资监管机制。对于具有运用前景,但市场尚未形成的科技成果,加快破除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障碍。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专门机构、专业队伍、工作经费,鼓励提取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机构能力建设和人员奖励。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能级,整合集聚技术资源,完善技术交易制度,建成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推广的关键平台。设立上海科研成果路演平台,通过定期举办科研成果路演、竞赛、科研成果推介会等形式,每年挖掘和筛选一批颠覆性的优质创新项目,予以奖励和优先推介,推动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落地。
1. 建立覆盖全球的科技情报体系

围绕“3+6”新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定位清晰、配套完备的高端制造园区,承接本土创新成果。建立市场化的项目承接机制,推动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优的重大创新项目实现产业化。统筹优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实施分类指导,提高产出和效益,同步推动26个特色园区立足提升集聚度和吸引力,更好地承接创新成果和产业项目。优化上海创新链和创新载体布局,中心城区强化研发与孵化,郊区着重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宝山等区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承接高校创新项目产业化。依托环上大科技圈优势,重点发展邮轮经济、人工智能及新一代技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科创中心主阵地。提升重点产业承载区能级,如推动“张江药谷”就地拓展、提质扩容,加快建设高水平、专业化、适度规模、以生物制品为主的生产基地。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有建筑合理化利用等举措,推动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重大创新成果在张江就地产业化。 

加快改革以国外期刊发表文章数量为主要标准的科学评价系统,提升科研自主意识,提倡自主选课、自由探索。积极打造国内精品学术期刊,培育高质量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载体。加强荣誉激励,增强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和主体意识,加快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引导学术话语内容更为聚焦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进步。聚焦研究的原创性、前瞻性、急迫性,给予长期稳定足额的研究资金,支持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落实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赋予科研团队充分自主权,对项目团队成员实行年薪制等灵活分配方式。对个人和创新团队的评价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逐步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着力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收入与创新绩效挂钩的激励制度,对其超过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额的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
1. 完善创新成果加速转移转化体系

2.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攻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