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科技创新 > 正文

甘肃探索“保险+科技”文物保护新模式

来源:未知 时间:2019-12-14 10:19 浏览量:
甘肃探索“保险+科技”文物保护新模式



 

  “这是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要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助力文物保护的创新实践。”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有益探索,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探索建立现代文物保护新模式,实现保护成果社会共享。

  13日,甘肃省文物局、中国人寿财险甘肃分公司、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保险与科技助力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旨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创新机制。

  根据协议,三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专业、技术、平台优势,共同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商业保险的探索和实践及可移动文物运输和意外损坏保险,开展“文物云”平台“文物风险监测及评估”服务项目,提升甘肃“互联网+中华文明”融合发展水平。

  甘肃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2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名镇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的博物馆、纪念馆223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藏品43万件。

  马玉萍说,甘肃丰厚的文物遗存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突出,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甘肃地处西北,文物保存环境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与不断扩大的旅游开放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新形势不相适应。

  近几年,巴西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圣母院、日本首里城等重要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发生大火,国内火灾等文物安全事故也多发频发,国有珍贵资产受到损失,文物安全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此次合作,目的不是获得理赔,而是不让理赔发生。”马玉萍分析称,目前,全国文物保险市场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文物投保率还很低,通过借助保险公司成熟的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承保前安全风险问询和承保后事故预防服务,有效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另外,科技公司通过对用电安全、消防设施、排水系统、应急预案、制度规范等方面的监测服务,为文物部门监管提供决策参考,进而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动态监测、科学决策”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新路径,使文物保护效率更高、保障更有力。

  兰州文理学院扎根“三千里丝绸之路,八千年华夏文明”的陇原大地,以弘扬华夏文明、培养文化人才为己任,创建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开创了敦煌舞派。马玉萍表示,期望加强与该校在实用型文物保护修复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力促文物保护提质增效。

  中国人寿财险甘肃分公司总经理周阔海认为,保险将为文物防灾防损、灾后修复等环节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而科技将为保险参与文物风险保障提供技术支撑。让文物增加“保险+科技”的双重保护因子,将更加有利于解决目前文保机构普遍存在的技术和资金困扰,有效监测和预防突如其来的风险,并能有效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

  他表示,此次合作,将共同为甘肃文化遗产保护构筑起“保险+科技”的保障体系,从专业风险管控的角度,来倾力解决文化遗产防灾防损这一古今中外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以“文物+科技+保险”的互通共融,为甘肃文化遗产搭建起“防火墙”和“安全网”,让祖先留下的灿烂文明永远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