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节庆活动 > 正文

节日展示“她力量” 期待更多“她声音”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3-26 15:03 浏览量:

追根溯源起来,一般认为“女生节”最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山东大学或广东工业大学,是一个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与之类似的还有起源于南京大学的“光棍节”,二者可以说同为高校趣味文化的代表。3月8日正式成为“妇女节”则是由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女工为争取合法权益和平等自由举行大规模罢工与示威游行,并取得胜利。所以“妇女节”其实是反映“她力量”的“勋章”。

那么,仅相差一日的“女生节”与“妇女节”,二者有何本质上的区别?按照我国的司法解释,14岁以上的女性泛称为妇女,“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如今很多年轻女性,对“妇女节”有些排斥,青睐“女生节”,纷纷加入“不过三八过三七”的行列。

“女生节”也好“妇女节”也罢,这些节日能成为女性反映自己心声、展示“她力量”的平台吗?当然可以,但或许还需要女性自身更多的勇敢发声。

“你是二进制无法描绘的美丽,冲激函数无法刻画的心动”“我与电流皆过客,你同霓虹共缤纷”“无论股市怎么跌,我都一路看涨你”……3月7日,“清华女生节条幅”上了热搜;次日,央视妇女节发声文案“成为女儿、妻子、母亲之前,你首先是你自己”又因彰显女性的独立价值引发好评如潮。可以看到,在公共领域,“她力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同样,近年来,“女神节”“女王节”逐渐取代了“妇女节”的说法,节日的消费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强,失去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意蕴,成了商家销售商品的噱头,以此来刺激女性的消费行为。“女生节”也好“妇女节”也罢,这些节日能成为女性反映自己心声、展示“她力量”的平台吗?当然可以,但或许还需要女性自身更多的勇敢发声。(□宋巧凤)

究其根本,在于“妇女”二字在人们的认知当中似乎自带“中年”和“已婚”等属性,“三八”也同“欧巴桑”一样,是一个略带贬义的形容词。因而“女生节”虽起源于校园,如今却广受追捧,有着不输“妇女节”的热度。

高校内,通常“女生节”当天,男生会向女生赠送礼物或拉横幅喊口号以表达节日祝福,这也是大学生借此获得群体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的一个途径。但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以“清华女生节条幅”为代表的标语几乎都以男生视角书写,成了男生顶着“女生节”名号进行集体表白的狂欢。女生在以她们为名的节日中几近失声,反而成为被描述、被定义的客体。这不得不说有点本末倒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