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节庆活动 > 正文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一回事吗?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2-20 15:57 浏览量: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一回事吗?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有区别的,清明节并不是寒食节。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禁烟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关于寒食节及其习俗的形成,民间普遍认为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著名的忠臣介子推。《荆楚岁时记》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霍伤田。”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讲述的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由于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改火,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我国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延续了两千年左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化中,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据《后汉书》说,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

这个风俗延续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曹操颁发《明罚令》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也就是说,当时不生火,吃寒食,还只是山西地区的特殊风俗,而曹操觉得这是个陋俗,怕把山西寒冷地区的老百姓给冻饿坏了,于是明令禁止,否则处家长半年有期徒刑,地方官员处百天徒刑。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通过曹操的这个政令能够看出,寒食节很多人是不愿意过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能生火,大家只能吃冷饭,对人的健康不利。

到了唐宋时期,寒食节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因为和清明这个节气很接近,其习俗逐渐转移到清明节的习俗里,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寒食、清明两节合二为一,使清明节的内涵更为丰富,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清明节,而寒食节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