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节庆活动 > 正文

从女人的节日到男孩的节日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2-06 19:33 浏览量:
从女人的节日到男孩的节日



中日两国虽一海之隔,但没有隔断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古时中国一直是文化输出国,周边各国的风俗文化,大都从中国演变而来或者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比如这端午节,韩国有,日本也有。所以想要了解日本的端午节,就绕不开中国的端午节,但日本的端午节虽起源于中国, 却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最终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节日。本文通过了解中日端午节文化的差异,观察日本端午节的发展和变化,从中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

一、中国的端午节

1. 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根据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的注释本记载, 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民众怕其尸身被江中的鱼吃掉, 便用五色线包裹黍米制成粽子, 乘船将其投入江中。所以食粽子也就成为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不过粽子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发明的, 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 粽子作为一种祭祀品早在屈原出生之前便已经出现。此外,除了屈原,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还流传着纪念其他人物, 如曹娥、伍子胥等。
 
屈原

2. 祈求风调雨顺

端午前后正是水稻成长的重要时期, 雨水在这一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时人们都会通过一些活动祭祀水神或者是农业神, 主要目的是祈雨, 祈求作物丰收,一年风调雨顺。早期的赛龙舟就属于祭祀活动,虽然后来的赛龙舟更趋向娱乐化,但这样的民俗一直传承下来,成为节日里重要的活动。

3.消灾避难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不吉祥的月份。因为这一时期,因为气候的原因,导致干旱、水灾、疾病等灾害多发。人们为了预防、躲避疾病和灾害, 纷纷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进行一些具有避邪或者是消毒等效果的风俗活动, 如系五色线, 用艾蒿、菖蒲等装饰, 喝菖蒲酒、雄黄酒等等。其目的是为了去除阴气和邪气, 祈求健康和长寿。二、端午节在日本不同时期的演变

1. 女人的节日

据记载,日本早期社会,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要举行以女人为主的祭祀活动。就是在在插秧劳作开始时,要祭田神,举行插秧祭。在这样的祭祀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是“早乙女”。在祭祀活动中被选为“早乙女”的少女们,要喝菖蒲酒,洗菖蒲澡,在神社举行奉告仪式,取得神的认可。因为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和女人们有关,所以也就被戏称为女人节。

其实日本的端午节的由来,并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从喝菖蒲酒这一习俗来看,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有一定的渊源。普遍认为日本的端午节就是在飞鸟时代由中国传入。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隋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开放,与周边各国的交流频繁,大部分文化习俗都是在这一时期由中国传入国外。

2. 贵族的节日

后来皇室成员开始过端午节。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群臣采集草药祛除邪气,这成为日本宫廷进行端午节活动的开端。公元834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并在日本文献《续日本后纪》里初次明确记载端午节。在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公元839年)五月写着:“乙酉,是端午之节也。天皇御武德殿,观骑射。”
 
节日当天,宫廷内举行规模宏大的活动,在宫廷装饰上,天皇和官员的个人的衣物和食物,都会见到具有驱邪避祸意义的菖蒲。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并保持着中国端午节的风俗和特色。

3.崇尚武力的节日

镰仓、室町时代, 日本战乱不断, 武士阶级势力抬头, 端午节活动逐渐开始在武士之家盛行。因为“菖蒲”的日语发音和“尚武”“胜负”的发音相同, 所以, 端午节受到武士阶级欢迎, 逐渐发展成为尚武之节。这一天, 武士之家在利用菖蒲驱邪祛病的同时, 还会在家中供奉战争用的盔甲, 并竖立军旗, 给男孩子赠送盔甲、大刀等等。进入室町时代, 人们开始在家中供奉以神武天皇、金太郎等具有较强侵略性人物为原型而制成的武士人偶。

这些风俗不仅有鼓舞士气、彰显战斗力的尚武的含义, 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希望家里的男孩子能够像武士一样英勇、健康的美好愿望。此外, 尚武之节还有十分暴力的一面, 那就是男孩子们的游戏———打石战。这是一种男孩子们分成两队, 互掷石块以决胜负的危险游戏。

据史料记载, 双方所投石块杀伤力大, 而且还常有成人拔刀参战, 人员伤亡情况时有发生。由此可见, 此时的端午节在伴随着武士阶级的兴起, 顺应了日本时代发展的要求, 发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变化, 成为一个宣扬、尊崇武力的节日。
 

4.男孩的节日

江户幕府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日, 并为这一天加上了庆祝男孩子出生的意义。端午节的活动开始在广大平民之间展开, 人们也模仿武士之家供奉盔甲、武士人偶, 并开始用鲤鱼旗取代军旗竖立在屋外。鲤鱼旗, 是绘有鲤鱼图案的圆筒状旗子, 分为蓝、黑、红三中, 蓝色为主色调, 象征男儿, 其余两色代表其父母。鲤鱼旗来源于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蕴含着父母希望儿子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美好愿望。

此外, 悬挂鲤鱼旗还在于向外界展示自己家男孩也就是未来的战士的数量。进入到江户时代的中后期, 随着日本社会的稳定, 打石战等活动的禁止, 端午节的暴力因素也逐渐消失, 日本的端午节成为庆祝男孩出生、祈求其健康茁壮成长的男孩节。

现在, 端午节被日本政府定为“儿童节”。虽说是儿童节, 但是仍然延续了江户时代的风俗, 主要给男孩过节。到了这一天, 有男孩的家庭会悬挂鲤鱼旗, 摆放武士人偶, 吃日式粽子———柏饼, 有的家庭还会洗菖蒲澡等。至此, 日本的端午节彻底完成了由中国式向日本式的转变。三、从日本端午节看日本人

日本的端午节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端午节驱邪避害的本义, 同时也根据日本社会的进行了一些改造, 表现出不同的内容。这些不同不仅与日本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而且也体现出日本人独特的性格气质。

1. 借鉴学习,洋为我用

日本人在学习他国时,从来不全盘接受,总是学自己认为有用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定的改造。端午节自中国传来后,节日的名称和日期作为基本内容,被保留沿用。在各种节日含义上,日本人更看重驱邪祛病、消灾祈福这一特点,毕竟这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愿望。于是就接受了菖蒲、艾蒿、五色线、粽子等习俗,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继承和发扬到了现在。
 
而中国端午节的另外一个本义——纪念先人,没有得到日本人的接受。其表现在于,日本人自始至终也没有把端午节和某一个特定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可能在日本人看来,在自己的节日里,纪念一个外国人并不合适。还有中国端午节的代表性习俗——赛龙舟, 同样没有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人深知,龙是中国的符号,只有剔除这些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日本人很聪明,可以学习借鉴,但从不盲目抄袭,对端午节进行一些日本式的改造,剔除他国的标志性印记,使其适应日本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后为己所用。

2.根深蒂固的尚武性

日本端午节在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 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尚武之节。人们在家中摆放盔甲、武士人偶, 在屋外竖立军旗, 给男孩子送盔甲、大刀, 好斗的男孩子们还参加充满血腥暴力的打石战等等, 这些活动无不体现出日本人好斗尚武的特点。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并不丰富,古代生产力不高,人们想要生存,只有通过武力去抢占更多的资源。这就导致了尚武性,自古就在日本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3.共享共荣的集体意识

大众的集体意识是通过归属于某个集体,从而得到物质上的利益, 和精神上的安心。日本人总是有意无意的从一个集体出发,来考虑事情和开展行动。这种集体意识在日本端午节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例如, 江户时代, 日本的端午节发展成为了男孩节, 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男孩的出生,并祈求男孩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在日本没有为个人庆祝生日的习惯,他们喜欢把端午节看成是一个集体,共同为男孩子们庆祝。这种习俗便体现出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
 
四、总结

中国的端午节生于本土、长于本土, 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变迁, 仍然延续着大部分的风俗习惯, 继承并发扬着其根本要义, 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的端午节虽然起源于中国, 却经历了女人节、王公贵族节、尚武节、男孩节、儿童节的历史变迁, 走上了完全不同于中国端午节的发展道路。日本端午节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日本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日本人的国民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