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经典回顾 > 正文

印度为什么不愿加入RCEP?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1-03 09:19 浏览量:
印度为什么不愿加入RCEP?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终于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但最后关头,印度却泄气了。这并不奇怪,纵观七年来这16个国家关于RCEP的一轮轮谈判,印度总是扮演那个拖后腿的角色。唯一有些意外的是,这一回其他国家决定不等印度了。 缺少了拥有13亿人口、经济总量相当于东盟十国总和的潜在成员,RCEP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势必会有下降。然而,面对中美贸易战带给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正岌岌可危的多边贸易体系,以消除成员间贸易投资壁垒、促进经济一体化为宗旨的RCEP越早出现越好,如此才能提振“士气”。

国内因素为主要诱因

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伴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推进,印度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其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6%上升到2018年的43%,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在2018-2019财年创纪录地达到643.7亿美元。 特别是2014年,以改革强人著称的莫迪上台后,印度开始越来越多地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包括建立更多的经济特区、实行更为灵活的外资政策等。莫迪政府日益突出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如果进展顺利,未来印度的增长模式将会更趋近于东亚模式。 而RCEP恰是一个除印度之外,还包括大多数东亚国家以及南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代表了更高的经济开放水平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的组织。在经历了二十八轮正式谈判之后,印度却在最后期限到来前成为唯一的掉队者。总体来看,影响印度这一决策的国内国际因素都有,但国内因素更为重要。 可以说,这次谈判的时机不巧——印度正逢经济下行,社会更难容忍不必要的短期冲击,使得莫迪不得不慎重对待原本就争议很大的RCEP谈判。本财年前两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只有5.8%和5.0%,为5年来最低;最新报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8.5%,为45年来最高。 莫迪上台后积极推动“印度制造”,最初私人投资增长受制于银行与企业财务的双失衡,后随着政府大规模注资商业银行、全社会库存减少,才稍有复苏迹象。然而,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遭遇寒冬,导致私人投资增速再度下滑。前者是因为2018年下半年印度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违约潮,全社会流动性趋紧,个人消费信贷大受影响;至于国际市场萎缩、出口不振,则与中美贸易战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有很大关联。 总之,莫迪执政五年来国内制造业表现平平,占GDP比重与五年前相比仅提高1个百分点。由于缺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印度很难享受到它的人口红利,每年新增的近千万劳动力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和各自家庭的负担。 更别提日益严峻的农民问题。虽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印度就没再发生过大面积饥荒,粮食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但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旧明显,大多数农民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天灾人祸的冲击。在一些重要农业邦,农民自杀人数持续攀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投入增加,种子、化肥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连续两年丰收,所谓“谷贱伤农”,债务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印度,任何涉及农业的政策都关系到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农民也决定着这个国家政治人物的命运。而以高水平著称的RCEP,无疑会削弱印度在产业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上的自主权,这正是印度各界反对RCEP的一个重要理由。经济下滑时期,郁积大量不满的民众对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任何冲击都将变得更加敏感,使得政府不得不更为谨慎。

已有FTA未带来预期收益

从贸易平衡的角度,已有的FTA(自贸协定)也并未给印度带来预期收益,使它有理由担心RCEP会更令它得不偿失。 即使有学者一再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效应,但事实是,参与各方之间得失分配并不均等。而长期市场封闭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重商主义倾向以及脆弱的国际收支结构,更让印度对开放市场顾虑重重。 印度的贸易投资政策一方面强调在多边和双边的框架下拓展其商品和服务的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涌入的外国商品对本国市场造成的冲击。这使得它的关税标准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参与RCEP谈判的成员之最高。 这意味着,想要达成贸易协定,印度得做出比其他成员更大的让步。印日CEPA(全面经济伙伴协定)正式实施后,日本对印度产品征收的关税从原来的3.5%降到3.3%,印度对日本产品征收的关税则从11.4%降至7.5%。 印度目前参与了多个双边和多边的自贸区以及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其中有5个伙伴国是RCEP成员,分别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东盟。从实施效果来看,在贸易额扩大的同时,印度的贸易赤字也在扩大。 以2010年生效的印度-东盟FTA为例,其签订前的2006-2010年,印方的贸易赤字平均每年为61亿美元,签订后的2011-2016年平均每年达到96.3亿美元。与日韩之间的贸易也存在类似问题。在RCEP其他15个成员中,印度仅与老挝、越南、新加坡保持贸易顺差。至少从国际收支形式上看,印度的贸易条件并没有因为自由化而有根本改善。 另外,印度最担心的是与中国的谈判。中印两国虽然没有签署FTA,但到2018年,中国是印度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也是其贸易逆差第一大贡献国——2018年印度贸易逆差为1874亿美元,其中对华逆差达到572亿美元,占到30%以上。在印度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到最终消费品市场,无论高中低端,中国产品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给印度制造业构成了较大威胁。 在印度的坚持下,RCEP谈判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产业设定了不同过渡期,并允许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即“若进口国降低关税后进口增长很多,对国内产业产生损害,可以把关税恢复到原来的最惠国待遇水平”。 尽管如此,印度意识到,这样的协议并不能阻挡更具竞争力的商品进入国内,也无法在国内制造业无明显起色的情况下,让印度商品在激烈竞争的海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于是乎,印度决定放弃加入RCEP。


不利于印度经济改革

暂缓加入RCEP的决定为印度产业发展赢得了一定的时间,但如不能趁此消除政策瓶颈、完善投资环境,印度将不得不承受因之带来的各种损失。 印度频繁遭遇经济周期,既有流动性短缺这样偶发的市场因素,也有为投资者诟病的劳工政策、土地政策之必然。而后者普遍被认为是阻碍印度制造业走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仅通过拒绝RCEP并不能让印度的产业更具国际竞争力,相反还可能因为失去RCEP规定的贸易开放时间表,令印度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减少应有的紧迫性。 根据RCEP协议,成员国之间货物贸易的开放水平将达到90%以上,而印度作为组织以外的国家,将因为关税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鉴于印度对东盟和中国的出口已占其总出口的15%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待RCEP落地后这一损失不容低估。 印度一直希望让出口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入RCEP将促使印度施行更低关税、更多贸易便利化措施,而这些都将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建立更具规模的出口加工业。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也正始于此。少了RCEP的鞭策,印度经济开放的步伐至少会落后于其他RCEP成员。 此外,RCEP是一个全面的自贸协定,除了货物贸易安排外,还包括服务贸易和投资准入以及相应规则。印度原本力推服务贸易自由化,因为它在这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与大多数RCEP成员都保持顺差。现在选择止步不前,有可能使它在该地区的服务贸易市场失去扩大优势的机会。 产业发展需要竞争的环境,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但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在印度这样一个党派斗争激烈、经济民粹主义盛行的国度,更多时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往往姿态比事实来得更重要。 11月4日的谈判结束后,16国领导人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称,“印度有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印度的最终决定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由此来看,其他成员提供的协议文本目前尚难满足印度的条件。归根结底,印度还没准备好加入这样一个高标准的地区合作组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