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经典回顾 > 正文

卖身、霸凌、情欲、家暴…这新片简直了

来源:未知 时间:2021-11-03 18:48 浏览量:

卖身、霸凌、情欲、家暴…这新片简直了


青春期,天生就是带着疼痛的。

还未完全懂得世界、懂得自我,却分外敏感。

很多人长大后,会忘了这种感觉。

但是,看这部电影,你大概能想起一些——

《最好的生活》

这部电影,入围了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根据韩国小说《为了好好活着,我们终将走向最坏》改编。

这部电影,几乎囊括了青春片所有的重要主题——

霸凌,家庭暴力,逃学,青春期情欲......

不过它却没有特别显山露水地去呈现话题,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语言,去还原每一个不受重视的中学生的心理。

三种孤独

这个故事,是三个中学生的故事。

延晓英,漂亮,成绩好。

有一个梦想,成为偶像艺人出道。

但有时候,梦想越大,背后投下的阴影也越大。大多数时候,成年人未必都能承受愿望落空的痛苦,何况一个中学生。

在炙热的期望和巨大的失落中,骄傲的她变得极具攻击性。

一个微小的个体,置身于自己无法掌握流向的长河,这是一种带着愤怒的孤独。

李姜依,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学生。

家庭贫困,每天要爬一座小山丘,才能到达自家小小的房子。

母亲无望,将生活寄托于信奉神佛,父亲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小家庭。

而她,忍受着无端的冷漠和校园暴力。

这是一种被无视的、被玩弄的孤独。

赵亚兰,三个女孩中笔墨最少,但是形象最具象化的一个。

一个常年被家暴的女孩。

嘴巴常常青一块紫一块,宁愿离家出走、卖身,也不愿回到曾经的家。

这是一种被放逐荒野的动物流亡般的孤独。

三种少女,三种孤独。

少年时期的孤独,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处境。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没有多少娱乐的活动,没有什么自我激励的手段,未来一片白茫茫,就如置身冬日的无人森林。

大雪纷纷,四下无人。

出埃及记

三个女孩的故事,开始于一次离家出走。

没有社会经验,对于独自生活带着彩色的幻想,生活中的困难,无法提前预判。

刚开始一阵,离家的日子是快乐而肆意的。

但一旦面对钱财用光,就要面对比学校更苦闷的现实。

一开始,他们住在那种可以过夜的桑拿房。

后来,连桑拿房的钱都没了。

大半夜,没有去处,流浪在街头。

彩色的泡泡,消失得非常快。

一路流浪的过程中,她们遇到了意图不轨的大叔。

毛手毛脚,试图侵犯三人。

后来,他们开始睡楼道。

捡一个床垫,在荒废的地方躺着,漫长时光似乎也能忍受。

事情是从两件事开始转变的。

赵亚兰,是小团体中最不愿意回家的一个人,回家,意味着继续面临家暴。

为了这段继续这段无家可归的旅程,她有时候,会脱离小团体去想着继续流浪的办法。

可是,一个未成年女孩能有什么办法,一开始,就遭到了不法分子的暴力、逼迫。

而这种事只要开头了,就会一直发展到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那一刻。

买卖,交换,各所所需。

受着嗟来之食,自然不会当面评断她。

但是,小孩子是无法掩饰心声的。

背过身,延晓英对着李姜依就是一句——

不觉得(赵亚兰)真特么脏吗?

友谊的小船,是不知不觉中开始破裂的,有时候,冲突没有表现出来,但人已经走向了不同的路途。

第二件事,也是全片最关键,也是最令人想不到的一件事发生了。

少年情欲的悸动。

炎炎夏日,是充满躁动的季节。

少女们,吃完冰淇淋就脱了衣服席地而睡。

夜晚无人,一睁眼,两人就对上了。

两个年轻的赤裸裸的身体,竟然发生萌动。

然而,这一次情欲悸动的夜晚,却不是一段美好百合情的开始。

青少年时期,情欲是一种冲动。

但是,这种情欲之下,带着复杂的情绪。

有自我厌恶,有无因的反叛,有无从发泄的痛苦,甚至有一种自毁的冲动。这种情欲,带着失望的色彩。

而在失望的情感基调下,情欲的表达必定导向悲剧。

在无家可归的流浪日子告下一段落,再次回到了学校。

延晓英,李姜依的关系,走向了完全的对立。

一次百合,万般孽缘。

在这一段三个人的出埃及记中,没有摩西。

通往成年人的路上,没有上帝提前准备好的丰富食物,也没有一路平坦的大道,宽阔的红海,也无人为他们劈开。

三个未成年女孩,走到哪里都是别人眼中的肥羊。

此处没有迦南,回头已然无岸。

何以为家

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情节感比较弱,很多起承转合都看不太出来。

人物关系急转直下了,没有一点点提示。

这的确是片子的问题,或者说,有意思的特点。

人物的情绪转变,藏得很深。

其实,搞清楚他们的转变,只要搞清楚他们心中最深处的渴望就可以了——

对于三个孤独上路的女孩,她们要的是什么?

归属感。

孤独,是这部电影里主色调。

但赵亚兰、李姜依的孤独,和延晓英的孤独是不一样的。

赵亚兰的孤独,是游走于家庭之外的孤独。

她有一个癖好,照顾外面流浪的小动物,拣回外面别人不要的垃圾。

有一次,她带着流浪猫去看医生,但是身上没有钱。

医生答应救治,但转身之后,医生就给猫咪注射了安乐死。宠物医院后面的垃圾桶里,装满了死猫死狗。

在这群死猫死狗中,赵亚兰看到了自己。

不被收治,不被庇护,成为没人在意的垃圾。

强烈对家的需求,让她企图在寻欢作乐的男人身上找到安全感。

但是,终究是一场空。

李姜依的孤独,更多的是学校里的孤独。

她是贫困生,学习又一般,是老师眼中的臭鱼烂虾。

在遭遇校园暴力的时候,她望向学校,学校门口有一道宣传标语——

我们报以热情地努力养成具有挑战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而事实上,当她满身伤痕的出现在教师中。

同学们,先是窃窃私语,然后装瞎。

老师看到了也一脸冷漠。

不问,也不想管。

热情,努力,宣传标语中的词汇,都成了现实的反讽。

这里只有冷漠,与己无关。

赵亚兰和李姜依的孤独,是类似的孤独。

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那种孤独,不被学校、社会庇护,一种天涯沦落人的悲哀。

无以为家,何以为家。

而延晓英的孤独,是和这两人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是她变成霸凌者的起因。

她成绩好,漂亮,备受老师喜欢,凡是出了什么事儿,有她在,总能得到最优解。

打心眼里,她没觉得自己是两个小伙伴的同路人。

她未来是要当明星的人,从不是垃圾。

离家出走,可能是一时兴起。

但这段糟糕的旅途,让她开始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

演艺前途是未知的,对于未来是缺乏掌控的。

没有钱,睡楼道,朋友甚至开始卖身。

那个骄傲的,能搞定一切的自我被摔碎了,一股自我厌恶油然而生。

霸凌曾经的小伙伴,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反弹——

我仍是我,不是如你们一样的可怜的臭鱼烂虾。

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把延晓英和《少年的你》中的周也角色进行对比。

但是,这两个角色是有天然的不同。

延晓英是从伙伴变成了霸凌者。和周也角色那种天然的邪恶不同,她的转变是因为对自身的失望,演化成对外的愤怒。

最后,李姜依拿起来刀,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反抗。

这是对延晓英的反抗,也是对无人知晓的他们的世界的反抗。

这部电影的原著名叫《为了好好活着,我们终将走向最坏》。

某种程度,这映照了三个女孩的故事走向。

出埃及,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期待。

但是为了更好的愿望,走向了最坏的结局。

看上去,是一个校园伤人故事,其实,是对当下环境的反讽。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小马杀人映射着当年台湾人们动荡不安的心理。

在《最好的生活》中,我们依旧看到了这层隐喻。

这不是最好的生活,这不是最好的世界。

经济危机、疫情反复、少人生育、重返贫困、梦想落空,没有人会在意他人的生活,四处是冷漠的社会氛围。

李姜依捅向延晓英的一刀,也是她捅向世界的一刀。

少年的愤怒。

这不是一部振奋的电影,但是一部有劲儿的电影,李姜依身上,相信每个人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而这些影子中,就有我们自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