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几代孤身打拼的华人移民,支撑起美国大半个洗衣行业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7-01 09:42 浏览量:
在《华人洗衣工:社会隔离研究》这本书里,社会学家萧成鹏列出了社会对他们的种种限制:彼时正值美国施行《排华法案》,这是美国数百年历史上唯一一部禁止一个民族入境和成为公民的法律。法案规定,男性洗衣工不能把家人带来美国;他们也不能和白人通婚。洗衣店的工作动辄就是一周 90 小时,他们甚至找不到时间学英语。正是这些限制导致中国移民在异乡的洗衣店里孤独地度过一生,没能融入美国。萧成鹏在书里写道:“他们最终撤退到唐人街,因为在这里,美国人才是真正的异类。”在唐人街之外的任何地方,没人把华人当人看待,他们不过是一个“物品”——活体的洗衣服务。

1989年,林姐 33岁,在蛇头的安排下只身登上了去往玻利维亚的飞机,把丈夫和六岁的儿子留在了国内。她从那儿又飞去了美属波多黎各,但这里的移民官认出了她的假护照,把她关押了一个月,后来蛇头出钱保释了她,最终想办法让她飞去了纽约。整个偷渡需要三万美金,在当年是一个相当公允的价格。林姐的存款不够,她想还债必须要立刻在美国找工作赚钱。
其实前一年纽约市已经通过相关法律,消费局又组织了几场公开发布会宣传新规。然而绝大多数的华人洗衣店老板根本没听说这些发布会,或者听说了也没有在意。直到他们的更换营业执照申请被拒绝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 24 小时自助洗衣店里第一次见到林姐的时候,她的眼里满是疲惫。
林姐在2004 年开始考虑开自助洗衣店。她看着其他洗衣店顾客排长龙等着使用机器的样子,觉得这个生意应该不会差。另外一个原因是,她已经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洗衣店里起码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如果是美甲店,客人什么时候来她就得什么时候工作。当然,洗衣所需的工作量也比几个小时连续盯着美甲台要轻一点。
拍下照片的前一年,她的前夫抵达纽约;照片同年,林姐买下了现在这家洗衣店。当时的她大约 48岁,穿着白色的西服和黑色的长裤,对镜头轻轻一笑,就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看起来漂亮、自信,整个笑容都在发光,以至于我一时不敢相信这就是眼前满眼疲惫的她。
不变的是,因为这项工作不需要太多语言交流,今天的自助洗衣店行业仍然有着大量移民。美国财政政策研究所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总计 119 个行业里,干洗和自助洗衣行业有着第二高的移民店主比例。世纪之交的时候,大部分自助洗衣店的店主是朝鲜战争后大批移民来美的韩国人。但在纽约,韩国移民已经转向利润率更高的行业,而被他们挂到市场上售卖的洗衣店则吸引了另一群人:中国新移民。

她开店的十几年里,这个名叫 Bed-Stuy 的街区本身也在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2000年到 2015 年,这一区的白人居民从占总居民的2.5%飙升到27.3%,是全纽约所有街区里白人比例上涨最快的一个。新来的居民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对洗衣服的价格不敏感,而且愿意花钱代。

林姐的洗衣店内

林姐时常后悔自己十六年前选择了这个生意。她所有的资金都被锁在这一排排的机器里,难以流通和兑现。这个生意早就不像当年她进入的时候那么赚钱了,2017 年美国老牌杂志《大西洋月刊》报道,全美范围内的自助洗衣店数量和 2005 年相比已经减少了五分之一,而且越是在大城市里减少得越多。近年来,很多新建的公寓楼里都有自带的洗衣机和烘干机,还有一些上门代洗的app也在抢生意。林姐说她也试着去投资了一些别的生意,美国和中国都有,但是都不成功。
经营洗衣店十五年,林姐已经精通了赶人的技术。虽然她还没有完全掌握英语,但她已经能用这门语言正面回骂。“我当然也怕跟他们起争议”,林姐告诉我, “但是没办法,为了保护自己,没办法。”如果他们还是坚持不走,她就会直接报警。

历史学家于仁秋在《救国自救: 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简史》一书中记载了华人洗衣店老板反抗干洗工厂和种族歧视的最后一搏,这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反抗。1933 年三月,在白人蒸汽干洗店业主的建议下,纽约市议会草拟了一份行政令,要求洗衣店所有者必须是美国公民,还要求每个洗衣店给市政府缴纳 25 美元的年费和 1000 美元的保险金。对于普遍规模较小的华人洗衣店,这简直就是天价。很快,洗衣店老板和员工们组建起一个名为“华侨衣馆联合会”的组织,在市议会的公开听证会上发言,直指这个行政令歧视移民。

到上世纪 20 年代,机器驱动的蒸汽洗衣店现世,华人的廉价劳动力不再有竞争力了,很多人从此转行去了机器还不能取代的餐饮业。1921年12月25日,当时的《纽约论坛报》刊发了一则漫画,注释说许多洗衣店都开始把门上的招牌改换为餐馆,还给漫画取名为“洗洗走了,杂碎来了”(故意嘲笑华人的英文差)。也有些洗衣店老板坚持了下来,他们延长工作时间、降低收费,或者干脆转型成大型干洗工厂的接单网点。到30年代时,纽约市里还存有大概 3000 家华人开的手洗洗衣店。
她说,她有修理机器的天赋。还在国内的时候,林姐教过人开车,精通修车的技术。而现在,请人来修洗衣机动辄就要花几百美元,中小洗衣店很难负担得起,能修理机器是对洗衣店老板来说最重要的技能。林姐一直没有把机器换成更现代的刷卡式洗衣机,也是因为担心自己可能不会修。

她儿子最终选择留在母亲身边。现在她有三个孙子孙女。当孙辈在身边的时候,林姐看起来不再是那个勇敢捍卫洗衣店安全的店主,也不是那个孤身一人远渡重洋的移民企业家,只是一个宠溺孩子的奶奶。

控制成本是她现在最关心的事情。纽约市的水价在上一任市长的任期里突飞猛进,从2004年算起已经涨了250%。煤气费、工资、房产税也都在不断地涨。她买店的时候接手了前任店主的二十年期租契。当年这一带还不繁华,租契规定租金每两年只涨5%,并不算高,目前她的月租金大概是8500美金,但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这个街区的房价在近十年里疯狂上升,可以预见房东这次肯定会大开狮子口加价。与此相对的是,她可不敢经常涨洗衣服的价格,有些顾客敏感得很,一个硬币都不愿意多给。

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林姐决定让自助洗衣店 24 小时开门,吸引那些经常需要深夜洗衣服的顾客。但问题是,深夜会来造访的不仅有顾客,还有小偷、强盗以及各种惹是生非的人。林姐刚搬来这一街区的时候,这里的犯罪率还很高,店里经常有抢劫发生。她说,随着她在社区里站稳脚跟,以及有钱的年轻人不断搬入,近五年安全情况好转了很多。不过小偷小抢还是会有,就在几个月前,就有人趁她在店另一头工作的时候抢走了收银台里的钱。现在她给收银台的门加了一把大锁,虽然每次开启都有点麻烦,但比之前安全了许多。

林姐的洗衣店外景

林姐的洗衣店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