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丁刚:开始是看不上,后来是怕赶上,总有美国人仇视亚裔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3-26 06:19 浏览量:

丁刚:开始是看不上,后来是怕赶上,总有美国人仇视亚裔

随着华人越来越多,唐人街也开始初具规模。华人最早开设的店铺大多是中餐馆和洗衣店。《美国华人史》一书引述旧金山当地报纸的报道说,1849年的一次华人聚餐有300多人参加。1851年,第一家华人洗衣店在旧金山开业,当时的收费是5美元洗一打衬衫。

1882年5月6日,亚瑟总统签署了 “华人排斥法” (Chinese Exclusion Act),限制华人劳工入境,引发了1880年代美国国内一系列以暴力驱逐华人的事件,造成排华浪潮。

1945年,新通过的法案允许参加过二战的士兵回中国结婚,并把他们的配偶带到美国。在1949年年底这项法规到期前,有大约6000多华裔官兵回到中国结婚,并与他们的妻子一道返回了美国。

原标题:丁刚:开始是看不上,后来是怕赶上,总有美国人仇视亚裔

这本书“既是华人移民的故事,也是美国史诗的一部分”

190年前的一个冬日,纽约某博物馆。正在这里展出的是一个文化展。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女子坐在大厅当中,她身穿丝绸绣花宽松式旗袍,时而用筷子夹菜,时而又拨弄起算盘珠,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那双小脚。这个16岁的中国女子名叫梅阿芳(音译Afong Moy),她是现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美国的中国妇女。

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69年4月,一位雇用了华人劳工的老板说,他的工人每天可以铺设10英里铁轨,而另一个雇用爱尔兰劳工的老板不服气。前者就表示愿以1万美元来赌个输赢。结果,华人劳工在12小时45分钟的时间内铺完了10英里多的铁轨。

作者在书中还对如今在美国流行的一些带有中国色彩的名词作了考证,不少故事读来相当有趣,使读者对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早期的中餐馆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做过不少尝试。有一次,一位华人厨师无意中将面条掉到了油锅里,他不愿扔掉,就在炸好的面条下面放了些炒菜后端了上去,没想到客人竟十分喜爱这种炸得焦黄发脆的面条。美国的中餐馆由此开始有了“煎面”(fried noodles)这道菜。

加州一份日报1879年在社论中把华人形容为“半人半魔,吃老鼠,衣着破烂,不懂法律,憎恨基督文化,吸鸦片,廉价劳工,吮吸内脏的亚洲人”。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华人的总数从77000多人增加到了117000人。

铁路完工后,大批华人涌向城市。到1870年,旧金山华人劳工的数量已经占了城中四种主要工业行业雇工总数的一半。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而中上层白人则认为华裔社区的繁盛对美国社会构成威胁。

金山就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后来,由于华人在二战中的杰出表现,美国舆论对华裔的看法才有了一些转变。战争使华裔走出了唐人街的贫民窟,他们穿上军装,效忠美国,才获得了美国人的认同。

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连续出现排华事件,华人被描述为“妖魔鬼怪”。

与此同时,经营各式东方礼品的华裔店铺也开始出现。张纯如看到的1856年出版的一本华人《店铺指南》上,列有80多家商店的名录,其中还有一家雕刻印章的小店。华人还在旧金山办起了小报《金山新闻》,这份报纸成了美国的第一份外语报纸。

旧金山唐人街。

直到本书出版的数年后,也就是2009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才签署了由华裔议员方文忠提出的法案,正式承认了100多年前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作出了道歉。加州排华的历史在一百多年后才画上了句号。

张纯如在谈到写这本书的初衷时说,她12岁那年,一位白人同学问她,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战争,你会站在哪一边?张纯如说,她已经忘记自己当时的确切回答,只记得含糊其辞地说:“如果可能的话,我会试着努力促进两国之间的和平。"这件事让她认识到,虽然她出生在美国,但在美国人的社会身份定义中,她不是美国人,而是拥有美国籍的华人。

当时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