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词作家为您讲述《强军战歌》背后的故事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1-29 18:13 浏览量:
词作家为您讲述《强军战歌》背后的故事


王晓岭,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1949年出生,1969年入伍,从事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创作出《歌唱敬爱的周总理》《风雨兼程》《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等1000多首优秀音乐作品,并担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等国家大型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和总撰稿,他的作品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音乐金钟奖、解放军文艺奖等奖项,荣立个人二等功5次。



军旅词作家王晓岭近照(本人提供)

扎根军营,唱响士兵心声

对王晓岭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由他作词的《当兵的人》《强军战歌》等歌曲,几乎是家喻户晓。前不久,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王晓岭老师的家中。眼前这位74岁的长者,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间透着军人特有的精气神和诗人的儒雅洒脱。走进书房,一张印有《长征组歌》四个烫金大字的红色纪念封格外醒目,吸引了记者的视线,王晓岭老师说,《长征组歌》对于他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王晓岭:我的父母都是军人,都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当年是在晋察冀抗敌剧社工作。我的母亲是词作家,我的父亲是曲作家,他们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从小就看他们在文工团屋子里写作,在排练场排练。我第一次在排练场看的就是《长征组歌》,现在想起来依旧记忆犹新。

1949年秋天,王晓岭的父母随党中央从西柏坡向北平挺进,就在行进途中的一个黎明,一名男婴的啼哭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望着拂晓时朦胧的山岭,父母为男婴起名王晓岭。在部队文工团大院里长大的王晓岭,整天与鸽哨声、嘹亮的军号声和父辈们的军歌声为伴,这让他从小就喜欢军营,对听歌、写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王晓岭:我喜欢听歌和写歌,从创作者角度来说,军歌对我的熏陶影响比较大。比如我母亲写的《看见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走上练兵场》,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军营生活。实际上,我刚当兵的时候,歌里写的场景我几乎全都遇到了,这也为我后来采集部队真实生活,进行创作奠定了一些基础。

1969年4月,王晓岭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怀揣着从军报国的梦想,入伍来到山西。由于文字功底扎实,王晓岭很快就当上了连队的文书。平日里无论是站岗放哨还是野营拉练,他都习惯像父母那样,用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天夜里,王晓岭在站岗时,望着天上的月亮,诗情画意不禁在胸中涌动。

王晓岭:我写的第一首诗就是《站在哨所望北京》,开头两句是“南来的大雁北去的风,站在哨所望北京”。当时我们夜里上岗,在哨楼上看着天上的月亮,周围静悄悄的,我就把这种场景和我内心的想法记录下来了。军营的生活我很喜欢,于是就开始记录军营生活。比如写日记、写墙报、黑板报,也写一些连队的诗歌和演出队的唱词。可以说,我的创作最早是从写唱词和诗歌开始的。

七年火热的连队战斗生活,不仅锤炼了王晓岭顽强的意志品质,更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为他从事文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976年,27岁的王晓岭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正式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当年他刚进入军乐团,作为词作者创作的第一首歌,就在全国广为传唱,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歌曲。

王晓岭:当时周总理刚去世不久,大家都很怀念他。怎么写一首怀念、缅怀的歌曲,我们经过认真讨论形成共识,就是写出真情实感,采用民族风格。《歌唱敬爱的周总理》这首歌有一唱、二唱、三唱,就是歌词里提到的“一唱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好总理”。语言上是大白话,可是它的音乐旋律是娓娓道来的,比较深情,韩芝萍唱得也比较好,经常唱得热泪盈眶,受到了邓颖超大姐的赞扬。

王晓岭告诉记者,歌词创作不仅要朗朗上口,抒发真情实感,还要富有时代精神。1984年,王晓岭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五周年歌会《九州方圆》的歌词创作。为此,他专程去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采风,从各个角度观察描绘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出《风雨兼程》《夜色阑珊》等13首讴歌改革开放的经典音乐作品,让听众从歌声中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欣欣向荣和飞速发展。有人曾评价说,“时代变迁在王晓岭的所有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王晓岭:当时去深圳之后,我感觉耳目一新。13首歌曲里面有一首歌叫《夜色阑珊》。那是我们第一次坐在出租车上,在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看到城市里灯火正在闪亮。我就把我看到的和我的感受写成了歌词,比如“晚风吹过来多么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这首歌也是边唱边舞的曲风。

记者:您看到什么,直接就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转化成有画面感的歌词?

王晓岭:对,比如《深圳情》,“深圳春也深,深圳秋也深,世界多少美的花,在这里扎下根”。它就是融合了各地的包容、开放,很多南来北往的一些新鲜事物深圳都有,所以就是“多少美的花都在这里扎下根”。副歌我还写“无论你是新来的客,无论你是久住的人,深圳、深圳,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它也是一语双关。它也是一种民歌风,里面吸收了当时港台歌曲的流行元素,流行歌曲对咱们中国的民族歌曲和军旅歌曲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王晓岭(中)在基层部队采风时和战士们合影(本人提供)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要想使作品打动人心,首先要感动创作者自己。1985年,王晓岭作为随军战士演出队的一员奔赴老山,和前线将士们一起住猫耳洞,在战火硝烟中用文艺形式鼓舞士气,激昂斗志。1993年,王晓岭再次回到老山前线,去纪念和缅怀长眠在烈士陵园的战友们,返京后,他饱含深情地创作出经典音乐作品《当兵的人》。

王晓岭:我是1985年去的边境前线,我们过雷区的时候都是战士们先在前面走。住猫耳洞时候,战士们都睡在洞口,让我们睡在里边保护我们,这些事情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一直都记在心里。1993年年底,我又重返老山前线,当时很多曾经一起出征过的战士们已经化为墓碑,和青山长存了。这种时候,两种记忆交织,我就想到,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我们穿着朴实的军装,这首歌有一种情感底蕴。虽然我没有直接描写那一场战争,但是它是在和平年代有局部战争的背景之下写的这首歌。

记者:这首歌从您开始写到把它写完,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王晓岭:也就一两天时间,因为这首歌我是从“一样不一样”的角度上进行构思的。所以,写歌词的角度非常重要,一旦有了好的视角之后,基本是一气呵成的。

几十年来,王晓岭坚持每年至少抽出三个月的时间深入部队体验生活。尽管岗位几经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在一线采风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1994年,王晓岭担任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后,他带着演出队和创作组走遍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的每一个哨所。王晓岭说,作为一名军旅词作家,就是要尽职尽责吹好强军冲锋号。

王晓岭:作为军旅词作家,如果用号角比喻,那么就是冲锋号;如果用武器比喻,它可能是短刀、匕首、手榴弹,它是一种轻武器,能够随时派得上用场。歌曲不是大型重装备,它要非常快,是短平快的武器,你要贴身战斗,近距离发声,第一时间唱响。军旅歌曲起的作用,我也用四句话来形容,铸造军魂,鼓壮军威,见证时代,陶冶情操,这就是我们军歌应该完成的任务。



王晓岭和部队官兵在一起(本人提供)

当那一天来临

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等很多首鼓壮军威的战歌传遍座座军营,这一首首歌曲的歌词就出自军旅词作家王晓岭之手。从事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坚持扎根军营,唱响士兵心声,被誉为“战士心中最美的词作家”。采访间隙,王晓岭老师哼起了军歌《当那一天来临》,并为我们讲述了歌曲背后的故事。

王晓岭:大概2002年,我们到山西某集团军的一个“猛虎连”采风。战士们即将去参加海上训练。出征之前,有一面旗子,官兵们都把自己的名字签在旗子上了,我说这个画面感非常好,在连旗上签名字,我们把它写出来。所以就是歌词里写到的“看那军旗飞舞的方向,前进着战车舰队和机群,上面也飘扬着我们的名字,年轻士兵渴望建立功勋”。

作为军人,当祖国和人民面临危难时,应该怎么做?为了使这首歌深刻、感人,体现军人赤胆忠心的豪情,王晓岭用歌词作出了庄严的回答:“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王晓岭:战斗是解放军的主要任务,非军事行动它也是任务。“那一天”实际上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定扩张性。“那一天”它既有个性,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大的时代背景、个人的处境,所有复杂形势的变化,我觉得都是“当那一天来临”。

记者:“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这句歌词您当时是怎么写出来的?

王晓岭:因为我们部队的营房,早晨听到的是起床号,同时又能听到鸽子的鸽哨声,起床号和鸽哨声彼此相闻。这是同一环境之下的两个鲜明对比,和平鸽代表了和平,而军号代表着战争。所以蕴含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有突发事件随时来临的可能,它也有象征性。



王晓岭近照(本人提供)

鼓壮军威

《强军战歌》奏响强军号角

2013年3月,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有关部门敏锐地认识到,部队迫切需要一首鼓舞全军将士投身军队改革洪流、矢志强军兴军的新时代军旅歌曲,因此找到王晓岭和作曲家印青,希望他们以最短时间创作出一首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的歌曲,在全军推广传唱。

王晓岭:这个属于任务性创作。我们首先统一思想,把习主席强调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三句话一定要写进歌里去,一定得有号令。第二,短小精悍。不能写复杂了,因为复杂了之后不便于传唱。还有第三个共识,就是音乐的形式。当时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走向强军新征程,向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所以应该体现出一种大国军威,让歌曲能够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深刻领会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王晓岭把强军目标的内容赋予形象化描述,不仅生动体现了强军目标的主旨内涵,还成功表现了我军将士不惧强敌、敢打必胜的血性胆识。就这样,一首胸怀强国梦想,抒发强军梦想,富有时代气息,并且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军队经典歌曲如期问世。

王晓岭:军歌一定是开诚布公的,开门见山的。怎么用八句话概括好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呢?应该先从号令开始,“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第三句就应该转折了,那这种情况下,我们战士要怎么做呢?所以就找强国和强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国要强,军人首先要担当。副歌部分就要有一定的号召性了。第一句就是“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将士们,这三个字它更有一种时代性,从我们的将领一直到普通一兵都包含在里面,说起来非常自豪,我们都响应习主席号召,它是全军上下统一的行动。最后就是不惧强敌敢较量,我们就要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于打赢未来战争的目标,就是不惧强敌,敢于跟强敌作战。

《强军战歌》诞生以后,全军官兵迅速掀起学唱热潮。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大漠戈壁到南海岛礁,每一座军营都飘荡着《强军战歌》雄壮嘹亮的歌声,激励着广大官兵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砥砺前行。



国家一级编剧王晓岭(本人提供)

与共和国同龄

战士心中最美的词作家

采访中,王晓岭多次提及“想象力”一词。他说,要让创作插上想象力的翅膀翱翔,把歌词当成诗来写。而歌词的产生,从灵感的闪现,经过构思立意,到语言定型,是一个艰苦酝酿的过程。

王晓岭:哪首歌写起来都不简单,它的难点在于起点,每一首歌相当于都要重新出发。每个人写歌词的方式也都不一样,我更倾向于有了一个朦胧的主题之后,在一张白纸上,把我能想到的都往上写。写完一篇之后,哪怕挑出来一句也可以,有点像沙里淘金。

王晓岭告诉记者,与天赋相比,创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对生活细致敏锐的观察。即便是在退休后,王晓岭仍保持着每天翻阅报纸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外出遛弯时,看到有趣的词句广告,也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这些词句、段落、篇章,经过几十年点滴积累,变成王晓岭分门别类的庞大词库。他还根据自己的歌词创作经验,编撰出版了书籍《歌词门——怎样写歌词》。

王晓岭:不管是唐诗、宋词、网络语言,还是听到老百姓聊天,只要是好的句子我就赶紧记下来。因为光靠自己想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创作灵感,触类旁通非常重要。创作不能急,慢慢地思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如果觉得题材枯竭了,找不到新的角度,那这个时候就要多读书,多去部队采风,作为长期的积累。

王晓岭不仅在作词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歌剧舞剧和大型晚会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作才能,为军队文化建设和推动国家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岁月荏苒,又是新的一年,王晓岭深情地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这一生和国家、和军队是有缘的。能够在五星红旗下成长,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军人,他感到无比自豪。

王晓岭:“在五星红旗下成长”,我觉得这几个字概括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1949年,我出生在父母从晋察冀向北平进军的路上。1959年,我作为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的一名少先队员,参加天安门前的国庆阅兵,手捧和平鸽涌向天安门。1999年“世纪大阅兵”,当时由我作词的歌曲《当兵的人》作为军乐团吹奏的乐曲响起在阅兵场。2009年,由我作词的歌曲《当那一天来临》在空军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时被奏响。2019年,我作为嘉宾,坐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看着阅兵的队伍从面前走过,由我作词的歌曲《强军战歌》被演奏,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幸福感。自己从少年到青春,到老年,我们的命运和生活紧紧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步伐,我感到非常自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