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赵东元的“想入非非”与享用科研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5-26 14:43 浏览量:

赵东元的“想入非非”与享用科研 

我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 

“科研需求你沉浸,需求你喜爱。喜爱,就能迸发出无量的力量。”我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资料学院教授赵东元说。

在26日揭晓的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赵东元取得科技功臣奖。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我国博士。”他在受访中说。

1963年,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喜爱刨根问底。高中年代,他理科成绩优秀,对化学情有独钟。大学年代,他考上吉林大学,并在这里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连读。

时间拨至1998年,那年,35岁的赵东元完毕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从洛杉矶直飞上海。随后,他进入复旦大学,一待便是23年,专注功用介孔资料研讨。

介孔资料是一种多孔资料,孔径在2纳米至50纳米。赵东元介绍说,介孔资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资料体系,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别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使用前景。

2001年左右,介孔资料还局限于无机资料。所以,赵东元突发奇想: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资料,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有机的高分子资料,又软又轻又好用?

为了霸占这个难题,赵东元组成科研团队,苦战5年。回忆整个进程,他慨叹,试验之所以能做成,一是由于“想入非非”,二是由于满足幸运。“整个组成进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他如此描绘。

他不仅自己喜爱“想入非非”,还鼓舞学生“想入非非”。在受访时,他说,“我鼓舞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有所立异。”

“他真的享用科研的趣味。”学生如此评价赵东元。

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

十多年来,赵东元团队一共创造19种新式介孔资料,全部是以FDU(复旦大学)命名。这些新式介孔资料已经进行了千吨级出产,为国内外研讨单位供给试验试剂,在加氢裂化、蛋白质别离、固定化酶和生物玻璃补骨资料等使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作用。(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