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追星”青年,记载我国空间站“生长”

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01 19:26 浏览量:

“追星”青年,记载我国空间站“生长” 

来历:12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金海、黄臻、郝昭

“印象的意义在于记载,每一个前史时间、前史事件都应该有人记载。谁来记载我国空间站的生长和改变?假如没有人做的话,那我有必要去做!”

2022年9月20日黄昏,赤色染透了天空,云彩如一团绚烂的火焰。从北京昌平的住处动身,“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载着200多公斤重的地理观测器件,驱车3个小时来到位于北京密云不老屯镇的国家地理台密云站附近,等候第二天清晨5点左右我国空间站过境的5分钟,力争为“天宫”留下一张从地上拍照的明晰印象。

 

9月21日清晨,刘博洋在架起望远镜等拍照设备。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郝昭 摄

从“一”字型、“土”字型、“L”型,再到“T”型、“十”字型,这些印象背面,是一名“追星”青年50屡次的追逐,是我国空间站从小到大的生长记载,也是一部我国人“太空家乡”的生长日记。

一次次夜以继日的路程,换来一张张激动人心的印象,拉近着“天宫”与地球的距离。他的望远镜,成为聚焦我国空间站与许多苍穹对话的“新窗口”。

一份“特别礼物”

国家地理台密云站是我国前期射电地理的主要观测基地,也是北京周边观测星空和地理拍照的绝佳去处。9月21日,是刘博洋本年第38次拍照我国空间站,他打算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拍照我国空间站的计划始于本年3月,而拍照人造天体的主意早在两年前就已萌生。

2020年,还在西澳大学读博的刘博洋惊奇于国外的拍照师能够在地上拍出国际空间站的精密印象,作为一名天体物理学的“专业选手”和地理拍照的“忠诚爱好者”,他暗暗决议也要拍出这样的相片。

从地上拍照太空中的运动物体,绝非按动快门那样简略。首先,需要能够实现光学盯梢的软件,控制望远镜盯梢拍照。但刘博洋所能找到的软件,要么开发年代久远,要么设计不够成熟,难以正常运转。

 

9月21日清晨,刘博洋展现当日拍照的我国空间站过境画面。

“开发出光学盯梢程序,自己编程!”本年3月18日,刘博洋决议不再等候,他不想错失记载我国空间站“从小到大”生长轨道的最佳阶段。

2022年是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要害之年。5月上旬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迎来在轨建造阶段。从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到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到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伴随每一次发射使命而来的,是我国空间站构型的不断改变。这期间,每个月乃至每一天,我国空间站的形态都可能不相同。

假如不能在天舟四号发射前,开发出盯梢拍照空间站的技术,那刘博洋就会错失记载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从最小构型到彻底建成的“生长阅历”的时机。

意识到这点,他“十分激动,想让更多人了解我国航天”,但是时间也立马变得紧迫起来。

测验、失利;再测验,再失利……4月19日,在河北衡水城外,刘博洋第一次使用自主开发的光学盯梢程序,成功捕捉到明晰的我国空间站特写印象。

“假如没有亲手拍照、亲眼见证我国空间站的改变,你很难幻想,一个在咱们头顶飞翔的空间站还能像机器人相同变形。”

短短30天,刘博洋实现了自己对我国空间站的“诺言”。

在刘博洋的老友兼伙伴、清华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王卓骁看来,“刘博洋近一年对空间站的拍照,完整记载了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杂乱的进程和躲藏的细节,在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空间站使用阶段,都将继续让大众和专家回味这惊人的一年,将会成为空间站重要的档案之一。”

 

9月21日清晨,刘博洋(左)在拍照我国空间站过境,屏幕中为望远镜捕捉到的我国空间站过境实时画面。

等候我国空间站划过夜空

“地理学不是活在前史书上,而是活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世界各地都会有地理学团队做出新的发现,让咱们感受到人类进步的脚步。”

1990年,刘博洋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普通家庭。这一年,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船将哈勃望远镜送入太空,人类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世界的更深处。

上小学前,父母带他参观了许多博物馆,他对地理馆情有独钟,于是父母花两个月的工资托朋友买了一台60毫米口径、700毫米焦距,附带赤道仪的折叠式望远镜。

有了这台望远镜,刘博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夜空。高中时,刘博洋报名加入了地理社。因入社考试成绩好,当上了社团技术部部长,这是一个需要给其他社员讲课的角色。为了讲好课,他恶补读了许多地理学科普书籍。他还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在地理论坛刷各种帖子,慢慢积累起许多地理学基础常识。

地理社的“镇社之宝”是校园唯一一台大口径反射式望远镜,和社员一起外出观测时,刘博洋第一次有了户外观星的体会。透过望远镜,灿烂的银河扑面而来,无垠的世界、很多的星河,以及无限的不知道,愈加驱动着这位少年的猎奇。

高考时,他坚定地选了地理学专业,并如愿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地理系。大三休学的一年,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补课业成绩,二是筹办全国地理社团发展论坛,把全国高校地理社团的骨干靠拢在一起。直到现在,我国地理科普圈的同行中,有许多依旧是当年那帮社团活动中最活跃的人。

 

9月21日清晨,刘博洋拍照完我国空间站过境后进行后期数据处理。

本科毕业后,刘博洋去了中科院国家地理台,之后经过联合培育去西澳大学读博。就这样,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喜欢用望远镜看月亮的男孩,到天体物理学博士,再到国内涵地上拍照到我国空间站明晰特写印象的地理拍照师,刘博洋用多种方法探究星空,把星斗大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随着每一次发射使命的完结,我国空间站不断改变着构型,而在地上,能观测并拍照我国空间站过境的条件却十分有限,乃至某种新构型的拍照时机只需一两次。为了不错失良机,刘博洋自费曲折多地,寻觅具有更好拍照条件的地点,北京、河北、海南、甘肃、陕西、江西、江苏……只需条件允许,他都会带着两大箱设备,赶往拍照地,等候我国空间站划过夜空的那几分钟。

杂乱的拍照作业要求对程序算法不断迭代演进,观测条件的瞬间改变更让刘博洋追着云层赛跑。虽然有挨近一半失利的拍照阅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自4月19日以来我国空间站的每一种构型,刘博洋都拍到了。

昼伏夜出,是这位“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的作业常态。刘博洋说,要想与日月星斗对话,熬夜是必修课,受冻挨饿更是家常便饭。为了拍照我国空间站,刘博洋去过荒漠、上过高原,乃至差点在没有信号的户外迷路。这些辛苦在刘博洋看来底子不算什么。

儿时的那台望远镜不断变大,再变大,将悠远的太空逐渐拉近,再拉近。更多人透过他的望远镜看向了太空,看清了我国人自己的“太空家乡”。

“作为一个90后,没能阅历发射东方红一号时的艰难困苦,但咱们所阅历的年代相同值得铭记。前史将我置于此时此刻,我就要见证斯人斯事。”

 

9月9日,刘博洋(左)在北京参加一场科普直播活动。

“出圈”的地理学博士

“咱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能把自己体会到的东西分享出来,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进程。”

我国空间站游弋在许多无垠的太空,成为静谧深邃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而在地上,刘博洋怀揣愿望,希冀能如星斗一般,成为照亮前路的一束光。

读博期间,刘博洋开端做地理科普,相比于学术研究,他的优势在于把专业的地理常识用浅显的方法讲出来。现在,他成为一名全职地理科普作者。

专业的学科布景,加上近几年人们对我国航天的重视度继续添加,刘博洋吸粉很多,地理学博士的刘博洋“出圈了”。

关于未来,刘博洋有着明晰的规划。除了做好地理科普,他也期望自己的作业能够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工程价值。接下来,他将参加北京大学“6-8米口径生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打开与许多苍穹对话的“新窗口”。

在王卓骁眼中,“刘博洋这些根据航天和地理的科普创造,不仅把地理发现的趣味带给更广的受众,而且经过共同视角记载航天发展,也让人类奔向星斗大海的目标深入人心。”

为了能在我国空间站过境的短短几分钟内,成功捕捉到“天宫”的身影,刘博洋每次都要提早两个小时开工。从硬件组装到校准测验,每个环节都是一次对仔细和耐性的检测。

北京冰冷的冬夜里,刘博洋和同伴们忙着架起设备。头顶,星光半明半昧,世界深邃无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