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李久林:从“鸟巢”到“冰丝带”的创新与坚守

来源:未知 时间:2021-12-25 17:54 浏览量:

李久林:从“鸟巢”到“冰丝带”的创新与坚守 


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四通八达的道路大桥、震撼靓丽的摩天大楼、覆盖全域的通信网络、飞速运算的超级计算机……这些服务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国之重器”都离不开工程师们的精心雕琢。

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卓尔不群的智慧,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攀高峰、永创一流,创造出一个个工程奇迹,扛起“中国智造”的大旗。中国之声系列报道《卓越工程师》,本期推出《“双奥总工”李久林:从“鸟巢”到“冰丝带”的创新与坚守》。

“‘鸟巢’一圈960米,‘冰丝带’600多米,我们每天至少转一圈到两圈。到‘冰丝带’以后,我们一直延续这个习惯,一定每天第一时间看一下工程的进展。”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久林从事建筑施工技术工作29年。从夏奥到冬奥,从“鸟巢”到“冰丝带”,对他而言,绕着工程转一圈既是一天工作的开始,也是作为“老建筑人”始终坚守的工作习惯。

2017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第24届冬季奥运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开工建设。9.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亚洲最大的冰面、3360块玻璃拼接营造出灵动飘逸的22条“冰丝带”……50岁的李久林再度“披挂出征”,担任负责“冰丝带”管理、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总工程师,接到任务之初,李久林和团队就意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五大难题。

李久林介绍:“第一个是大跨度的索网结构,因为索网建筑体系本身就比较新颖,‘冰丝带’是目前全世界体育场馆里跨度最大,同时也是最扁的一个索网结构建筑。第二个是曲面的幕墙和柔性的屋面,大家知道‘冰丝带’外面是3360块玻璃拼出来的,我们如何在实现建筑美学的同时,又能在工艺上实现它。第三个是我们如何实现‘最快的冰’。第四个是我们如何能又好又快地把这个场馆建起来。第五个是智慧场馆,我们冬奥场馆这次要打造智慧场馆,这也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建设目标。”

在这五大难题中,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网”成为了摆在团队眼前最难的“卡脖子”问题。“冰丝带”所用的高钒密闭索,类似于“鸟巢”的Q460钢,当年建设“鸟巢”攻关国产钢材是别无选择的背水一战,而建设“冰丝带”本可以走购买进口索这条捷径,而李久林却偏偏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破解高钒密闭索国产化的瓶颈。

李久林说:“实际上这是整个建设团队的责任心,大家有这么一个情怀,因为国家给了这个工程平台,既然我们长期依赖进口,就想着能否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国产化,所以我们对国内主要的厂家做了详细调研,发现在这个领域我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距离完全国产化只有一步之遥,最核心的一步留给我们了。”

2019年3月19日,国家速滑馆屋面索网结构完成张拉,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也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的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技术空白。

除了世界上“最大的网”,李久林还带领团队打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冰”。按照国际奥组委要求,比赛冰面下层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误差不得大于5毫米,而李久林和团队将误差减少到了3毫米以内。

李久林说:“1.2万平米的冰场,从混凝土的配合、浇筑,到摊铺过程中,我们研究了平整度追踪系统,能实时地感知浇筑过程中的平整度,能实时指导平整度的调整。所以最终完成以后,我们对它进行平整度检测,可以说我们把测量的尺子往场馆里一立都不用人扶,它自己都能站着。”

“冰丝带”的建设更多体现绿色、低碳、智慧和可持续的理念,李久林和团队通过对技术创新极致的追求,“冰丝带”也成为了世界首个全智慧冬奥场馆,建设过程中的多项突破和创新再次成为奥运建筑最宝贵的遗产。

李久林说:“基本上国内现在已经大量采用了国产索,因为整个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供货期也大大缩短。这次冬奥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冷技术以后,实际上我们好几块冰场都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它的绿色环保和低碳,特别是在当前‘双碳’背景下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滑联等各种国际组织的高度赞扬。”

李久林说,如果说建设“冰丝带”是水到渠成、淡定从容,那么10多年前建设“鸟巢”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候只有35岁的李久林就肩挑重担,作为那时的总工程师,他说,“鸟巢”的建设就是一个不停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当时某种程度上来讲,不是在考虑技术的先进与否,而是把问题解决了,因为‘鸟巢’本身的技术挑战性,使得最后形成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鸟巢”的建设实现了高强度钢的国产化,此后形成的6部国家标准,推动了我国建造钢结构设计、材料、制作、安装、焊接、质量验收的技术进步。“鸟巢”还开创了我国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先河,开启了中国建筑行业BIM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之路。

李久林说:“比如Q460钢已经大量在采用了,Q460钢的焊接技术现在作为一个规范技术被大家使用。像‘鸟巢’钢构件,我们叫空间弯扭构件,这种扭麻花一样的钢构件建造技术,实际上后来很多的工程都在用,比如凤凰中心、昆明机场等。BIM技术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都在大力地推广应用。”

李久林,既是“双奥总工”,也是在钢筋水泥中穿梭前行的建设者,在他办公室的衣帽架上,始终放着一顶红色的安全帽,这顶安全帽也随他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建筑与工程。

追求极致、勇于创新、亲力亲为……是李久林长期以来的坚持,他说,“双奥”是一代建筑人的标记,但绝不是终点,未来还有更多的突破等着他们去实现。

李久林说:“我们在建的工程依然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技术挑战,所以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我们现在整个工程和技术发展非常快,还是要不断地学习,和团队一起为整个工程建设保好驾、服好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