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书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彩篇章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7-17 08:44 浏览量:

  收入是民生之源。我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改革方向,构建了“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制度框架,形成了体现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机制。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49年的6.3%上升至2019年末的45.8%,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省推动劳动关系管理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统包统配”转变为市场化用工,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力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黄继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创业担保贷款自2002年启动以来,一直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到目前累计发放总量突破14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保障水平越来越高。截至目前,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从1987年的月人均69元提高到2405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已连续17年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2012年的55元提高到115元,增长109%;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从2011年的34.4万元提高到81.13万元,增长1.3倍。

  城乡就业形式更加灵活自主

  随着制度不断健全,我省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调整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截至2020年底,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4%以上,签订集体合同企业2.3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21.78万户次,为58.4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50.9亿元,补缴社会保险费1.86亿元;年均调解仲裁结案率达到96%以上。

   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城镇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39.4万人增加到2019年末的1206.6万人,扩大了29.6倍;失业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2%下降到2020年的3.15%。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就业年均新增人数保持在45万人以上;帮扶132.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5元提高到2020年的38556元,增长125倍;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552元提高到2020年的78182元,增长141倍;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自2012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从最初的23506元提高到2020年的48864元,翻了一番。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工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此外,我省还先后12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从最初的190元提高到现在的1850元,增长8.7倍。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保障转变,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的安全感。

  全省累计制发社会保障卡4700万张,签发电子社保卡2600余万张,初步实现公共服务、待遇补贴等七大领域“一卡通”。

  保障范围越来越广。从城镇扩大到乡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其他各类企业,从就业群体扩大到非就业群体,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2020年末,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95万人。

  7月13日,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展示我省城乡就业、社保制度、工资制度和劳动关系等人社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步形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促进就业,始终是党的重要民生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打破“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建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构建起具有江西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持续加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