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深圳打造高质量民生幸福标杆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29 12:07 浏览量:
深圳打造高质量民生幸福标杆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供各种条件,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深圳致力于打造高质量“民生幸福标杆”,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近三年九大类民生支出近9000亿元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这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对深圳明确的战略定位之一。同时明确,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七大目标。这其中,句句关乎人民,事事关乎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闪耀在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大到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医疗服务,小到公交站台、天桥、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予以认真对待,赢得市民群众纷纷“点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大手笔投入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倾财力保障民生发展所需,让市民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红利。最近三年,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接近9000亿元。2020年上半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领域。

  加大投入推进教育提质扩容不断创新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双元”育人模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民办义务教育学位补贴、民办学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新型公办园建设、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一项项重点任务在深圳先行先试,探路领航。

  针对学龄前孩子“入园难”问题,深圳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9年4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意见》,公办幼儿园建设步入快车道——不到两年,深圳公办幼儿园比例已由原来的不到4%提高到50.3%,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

  深圳市政府将中小学学位建设列入民生实事,近五年新改扩建190多所公办中小学校,新增27万个学位,保障了适龄人口的入学需求。仅是今年9月开学季,深圳就新改扩建中小学59所,增加学位7.8万个。

  近年来,深圳教育部门持续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如今,深圳已是全国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

  站在新起点,深圳将继续在教育领域创新探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记者留意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对深圳教育发展方向做出明确规划:“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今年10月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则进一步明确,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这些都将为深圳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打造医改典范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近年来,在深圳,不少人身体不舒服时会第一时间找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基层医疗服务。这是深圳医改的显著成果,是“以健康为中心”理念的成功实践。

  2015年,深圳在罗湖区开启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率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推行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构建强大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创新教卫融合、医养融合和医卫结合。

  经过近五年持续有效运行,罗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3.57%提高至41.59%,社康中心诊疗占集团总诊疗量的比例已升至49.25%,传染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等发病率显著降低,看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如今,深圳罗湖医改的经验,已被国内许多地方学习借鉴。

  让居民病有良医,深圳在持续努力。近年来,深圳市区两级政府卫生投入超过1200亿元。2019年,深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1.54岁,比2015年提高0.8岁。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深圳在医疗卫生领域也将作出更多全新探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为港资澳资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便利,并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等。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则作出了具体明确:放宽国际新药准入,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9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同时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