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科技巨头造车的商业逻辑与改命时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2-09 12:22 浏览量:

  文|JackieLXX

  

科技巨头造车的商业逻辑与改命时刻

  目前看来,特斯拉掀起的智能电动车大潮已成汹涌之势,传统车企再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对外宣称不看好智能电动车的未来。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的参与下,整个汽车行业被改造的不再仅仅是动力总成、车载系统,同样还在于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重造、也倒逼传统车企开始思考如何重建自己的研发流程。

  科技巨头造车的新理由

  与此同时,在强大的融资攻势下,互联网造车所探索出的汽车商业模式也完全不同,热拔插、OTA、硬件预埋、按需付费等等模式对于传统车企的规划思路有了降维攻击。汽车这件商品,成为了一种可以持续消费的产品——这和4S店模式的保养收费不一样,是完全以主机厂为主导的收入——这样对于新造车的营收逻辑也不再是按照几个百分点的利润来计算,而成为一种新的“云端收费”模式。

  过去全球市场每年9000万辆规模中70%的份额都被10家全球车企集团所占据,如果这些销量都被替换为智能电动车,那这会是多么庞大的消费市场?

  当然,也有一些科技巨头选择汽车行业恰好是因为其“跨界”的属性,通过这种X类型的业务开展,帮助自身寻找到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典型的可能是英伟达这家显卡芯片制造商,一开始仅仅是利用芯片设计能力打入娱乐座舱的供应链体系,而现在英伟达却已经成为最强的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这也让其股票价格遥遥领先英特尔。

  相比之下,苹果,这家全球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其2019年营收规模大概是2600亿美元左右。如果算上亚马逊的2800亿美元、谷歌的1600亿美元、微软的1200亿美元、Facebook的800亿美元,未来纯电动车市场的想象空间等于再造五家全球最伟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类似于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在造车领域的投资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给了初创企业Rivian不小的投资、并且给出了运输车辆的订单,另一方面又选择了一家自动驾驶领域第二梯队的车企Zoox打造无人驾驶车辆。

  时过境迁,共享出行不过变成了“另一种出租车”,从身处美国西海岸的全球科技企业,到中国这边的互联网公司,又再次纷纷投身到造车行业之中。事实上互联网科技公司已开始逐步加大在造车领域的投资,美国四大巨头FAAG中三家都有汽车领域的投资,其中苹果公司更是“走了又来”。

  在2016年前后也是互联网巨头第一次展现出“造车兴趣”,比如苹果的「泰坦计划」就是在那时候最先报道出来的。而当时富士康也在国内开始参与造车项目,包括和谐富腾、以及郭台铭准备在山西投资新能源车的口风。还有Uber、Lyft也都是在这个时间点参与到汽车制造这个环节中——不过更多还是合作自动驾驶功能。

  所以,尽管谷歌很早就开始自研自动驾驶车辆,也有独立运营的Waymo,可是跟随谷歌自研、自造汽车的互联网巨头并不多。站在多数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投资方式参与到汽车行业、绑定相应的新势力,或许是一个更合理的方式。

  

科技巨头造车的商业逻辑与改命时刻


  新浪微博:@驾仕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