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波普艺术与消费主义:叛逆、商业与大众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4-12 13:22 浏览量:
波普艺术与消费主义:叛逆、商业与大众

波普艺术经常与“叛逆”、“商业”、“大众“等关键词捆绑在一起,它在当代的美国艺术界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大家对于波普艺术的评价却非常两极化,有人认为波普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旗帜;有人认为波普艺术已经脱离了艺术,成为大众消费的产物。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近日就“波普艺术 (Pop Art)”进行了梳理。

安迪沃霍尔作品 1964年

二战后欧洲对于艺术的反思

二战后的欧洲经济一蹶不振,艺术界更是一片狼藉,从前的世界艺术中心跌下神坛。回想战前的欧洲艺术,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都是艺术家对哲学、生命的探讨,而二战的残酷将人们重新拉回现实,原来人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文明。

这种时代背景下大众的注意力从形而上的艺术哲学转向了实体经济,许多艺术家失去了支柱,转行为实业公司设计宣传海报和产品包装。1952年,一群英国艺术家、雕塑家、设计师和作者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成立了独立小组 (the Independent Group)。他们都对新的商业艺术形式,或者成为消费主义艺术非常痴迷。

独立小组中不乏才气纵横的艺术家,如画家理查德·哈密尔顿 (Richard Hamilton)、雕塑家爱德华多·保罗兹 (Eduardo Paolozzi)、艺术批评家约翰·麦克海尔 (John McHale) 。他们经常在会议中讨论美国的消费主义艺术,如漫画、好莱坞电影、广告设计等等。

1956年,由英国著名策展人布莱恩·罗伯逊 (Bryan Robertson) 组织筹办,独立小组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Art Gallery)举办了首次联展——《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 )其中理查德·哈密尔顿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简称《是什么》)作为展览的海报,引发了大众的讨论。

理查德·哈密尔顿《是什么》 1956年

这幅作品在伦敦的展出普遍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整幅作品由各种美国流行杂志的广告拼接而成。《是什么》在展出后差评如潮,不仅因为作品中赤裸的人体不符合当时主流社会的审美,更因为作品中赤裸裸的消费主义被认为是低俗趣味。

虽然在艺术界受到批评,但是独立小组的艺术家们却意外的收到了许多来自实体产业的广告设计订单,这也侧面说明了其实波普艺术代表了当时大众的需求。之前一直认为美国艺术没有内涵,对消费艺术嗤之以鼻的欧洲大众为什么开始逐渐接受消费艺术了呢?

其实原因主要由两个,第一个是历史原因:二战后的欧洲经济急转直下,同时美国作为重要的战胜国,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大众生活都蒸蒸日上。欧洲人看到了美国消费主义的奢华、安逸,大家对美国的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