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也被顶上热搜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1-16 15:47 浏览量: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也被顶上热搜




1月16日,“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正式签约启动。未来两年,故宫将在办公区、景区陆续推进垃圾分类实施。届时,游客可以看到别出心裁的故宫元素分类垃圾桶,还能实时检测为节能减排贡献了多少力量。与此同时,日前,故宫推出6688元年夜饭的话题登上热搜,但15日却被传取消。16日,记者实地探访,工作人员确认年夜饭取消,但并未透露具体原因。据悉,目前故宫角楼餐厅正常营业,营业时间为早八点半至下午四点半。
因此,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也被顶上热搜,争议不断。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先从每天20吨垃圾变废为宝做起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先从每天20吨垃圾变废为宝做起
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签署《“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合作备忘录》。
计划:两年打造“零废弃博物馆”
今天,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签署《“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合作备忘录》。据介绍,项目合作为期2年,其间分两个阶段逐步推进,即故宫博物院“零废弃办公”和故宫博物院“零废弃游览”,将故宫博物院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先从每天20吨垃圾变废为宝做起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先从每天20吨垃圾变废为宝做起
“垃圾分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需要硬件更新换代,也需要软件上进行人员培训管理和公众引导。”故宫工作人员表示。项目将通过各项宣传体验活动,倡导故宫博物院观众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关注并践行垃圾分类行动。
据介绍,基金会将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团队,共同打造集环境行为学研究、工业设计、碳减排和垃圾分类处理领先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性垃圾分类项目。
故宫将设立“零废弃”委员会,运作整个项目。具体而言,在故宫场景中,将进行硬件重新设计、位置摆放调整、规则设置改进、游客引导方案设置等。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先从每天20吨垃圾变废为宝做起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先从每天20吨垃圾变废为宝做起
由废弃的办公用品制作的“千里江山图”。
亮点:垃圾桶加入故宫元素,全程计算碳排放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介绍,故宫垃圾分类将有硬件设施、资源再生技术、全程碳排放检查、游客行为引导研究等亮点。
硬件设施上,将在垃圾分类设施上增加故宫元素,“让游客感觉到,垃圾分类是有份儿有面儿的事”,实现有效引导。同时将引进资源再生技术,如利用堆肥等方式,处理故宫内数量不多的厨余垃圾。
此外,垃圾分类还将实现全程碳排放计算。“公众大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垃圾分类的意义,但每一次行为都将实现碳排放减少,甚至可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贡献力量。”陈一梅介绍,碳排放计算设置,一方面可以检测工作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肉眼可见的数字,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
“我们发现,垃圾分类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前端,即公众的行为实现。”陈一梅表示,将进行环境行为学研究,为如何引导游客提供更优化方案。
目标:为国内博物馆垃圾分类提供经验
据设计方工作人员介绍,故宫内垃圾丢弃情况调研已经开始,预计本周结束。
经调研发现,不同区域产生的垃圾种类区别较大。游览区以塑料瓶、奶茶饮料为主,办公区则以公文纸张为主,因此故宫内垃圾分类将进行分区管理推进。“比如景区以饮料为主,可能就将增加可回收垃圾桶数量,设计上会根据奶茶饮料特性改进。”
据介绍,具体垃圾分类项目实施,预计将在农历新年后推进。
此外,故宫还将在两年内确定长效机制,提炼出一套方法,从硬件设计、员工培训、游客引导等方面,为国家重点景区和国际博物馆在垃圾分类领域提供经验。
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
故宫该不该商业化,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能否商业化?第二,享受财政拨款的国有博物馆,是否应该商业化?
先谈第一个层面。笔者认为,为尽量全面保护古建筑原貌与文物价值,不宜进行任何商业开发,这应该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先以建福宫为例,建福宫是“复建”,这可能让它的文物价值打了些折扣,但它仍然承载了历史的内涵和艺术的韵味,是不能以“一所平常的房子”来定位的。
这样的建筑,如果真如同故宫声明中所说,仅仅用于贵宾接待、举办新闻发布会、小型展览、主题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成为某些人专享的、封闭的、排他的“全球顶级会所”,无疑是越过红线的行为。因为如此一来,被忽略的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殊性,即它们大多为土木结构,不管是使用年限还是易受损的程度都相对较高。
其实,公众对“建福宫涉嫌做顶级会所”的强烈反感,与国内古建筑保护过分商业化的倾向也有关系。任何一位参观者,无论在故宫还是在颐和园、天坛等地,都会看到鳞次栉比的廉价且同质化的旅游商品店,感受到强烈的“铜臭”气息。更不断有媒体爆出,有些名人故居建成了高级餐馆、私人会所等丑闻。所以,这并非针对故宫,而是民意的一种习惯性反弹。
第二个层面,享受财政拨款的国有博物馆能否商业化?
其实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根据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市博物馆条例》也明确规定:“博物馆可以依法开展符合本馆特点的经营活动,接受损赠、资助。”也就是说,无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非国有博物馆,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是“有法可依”的,公众尽不必大惊小怪。目前国有博物馆的收入来源,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比如故宫就是国家全额财政拨款,即使它拥有数额惊人的门票收入,也是要悉数上交国家。此外,一些文化产业的尝试,还只是停留在日常饮食、场地出租、纪念品销售等初级水平。
而放眼国外,世界博物馆学界早在20年前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博物馆商业化已经是共识。资料显示,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在2007年时,政府补助占其总收入的56%,社会捐赠占6%,经营性收入占38%。而法国的卢浮宫在2008年时,法国政府仅资助其一半的预算,约为1.8亿美元,剩下的经费全由卢浮宫自给自足。
他们的探索方式,说起来可能令国人咋舌。2004年6月,印度富豪米塔尔为独生女举行为期6天的“世纪婚礼”,其中花了9.6万欧元租下了凡尔赛宫举行千人晚宴,又用5万欧元租下维孔宫和杜伊勒里花园,并在花园里举办了盛大的焰火晚会。另据报道,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期打算,把凡尔赛宫中一栋荒废的宫殿改建成5星级酒店。
试想,如果有人想租下故宫办私人婚礼,或在故宫里建设酒店,公众又会是怎样一种强烈反应?由此联想到早前引发轩然大波的故宫“星巴克咖啡”事件。其实,麦当劳早就入驻了被视为法国精神象征的卢浮宫,蒙娜丽莎的鼻子多年前就嗅到了薯条的味道;而凡尔赛宫公关部负责人也表示,美国品牌进入算不上什么问题,只要游客有相应的需求就行。
也许有人要说,这大概跟西方与中国宫殿的不同有关。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中国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使得西方宫殿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能实现更多的可能,而遭致的损坏也相对较小。比如,在杜伊勒里花园举行的焰火晚会,则是绝不可能在防火重地故宫进行的。
另一种声音则说,中西方宫殿存留于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同,也是商业化开发接受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中国,故宫作为沿用了几百年的封建王朝的宫殿,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更承载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威严,因而在国人看来十分神圣。而西方的宫殿未被披上那层神圣的外衣,其负担相对则要轻得多。
总而言之,对博物馆商业化的问题笔者的意见是:包括故宫在内的国有博物馆都可以进行商业化的尝试,但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应该设立不可逾越的底线。比如,在中国的宫殿,商业化的对象应该有所选择,可以是能体现中国风格的商业活动,或者是格调相对较高的商品。而那些洋式快餐、低廉的旅游产品,应当适当退出故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