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创业故事 > 正文

从“至暗”到“高光”,创业九年的滴滴靠什么上市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12 11:42 浏览量:

从“至暗”到“高光”,创业九年的滴滴靠什么上市 


北京时间6月11日,滴滴正式向SEC递交了IPO招股书,股票代码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15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提供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

从2012年起步于中关村E世界的一个电脑卖场仓库,到成长为如今拥有一万五千多名员工的庞然大物,滴滴的创业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在过去的9年中,滴滴经历过多次“厮杀”和“并购”。既有“一人难求”的尴尬境地,也有“尔要战便战”的豪气,同时,也经历了顺风车事件后的至暗时刻。

但不管如何,这艘快速行驶,历经风浪的船只即将上岸。

两次并购

2012年,程维辞去了支付宝高管的职位,回到北京开始了创业之路,当时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轫期。但滴滴在创立初期并不被看好,资金、推广等都遇到了不少阻力。

“问了10个人,10个人都说没戏。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北京的‘的哥的姐’一般都40多岁,郊区农民较多,很多人拿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发短信外,根本不会用什么APP;其次,叫车人的诚信也是个问题,很有可能在车没来时,就上了其他人的车。”满腔热血的程维被泼了冷水。

在早期的冷启动,他门想在两个月内拉到1000个司机, 当时负责市场开发的吴睿跑了一个半月,拜访了100家出租车公司,一家公司都没有达成合作。 找不到用户使用打车软件,于是,程维派人在各个写字楼的食堂发传单,还是没有起色。

这一切因为一场大雪而改变。

2012年11月3日,北京第一场雪,很多人上下班打不到车,就开始尝试用打车软件。那一天滴滴第一次单日超过1000个订单。

随后,凭借强劲的地推能力,滴滴的用户数量快速拉升。在北京、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打开了局面。2013年4月,滴滴拿到经纬中国、腾讯的投资,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股东,也让其有和当时风头正盛的快的一绝高下的资本。作为滴滴最大的竞争对手,快的背后的股东是阿里和经纬。

2013年两个弹药充足的玩家掀起价格战。在地推、补贴等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经历了一年的烧钱大战之后,两家公司也在继续融资补充弹药。 2014年12月9日,滴滴宣布获得7亿美元融资。20天后,快的也宣布获得了一笔超过8亿美元的融资。

不过,焦灼的补贴战让背后的股东心态出现了分歧。也让两个水火不容的对手走上了谈判桌。最终,在这场背后的较量中,滴滴成为了赢家,双方宣布合并。

“老烧钱下去,对投资人是最不利的。腾讯、阿里等口袋深的投资方还能扛得住,那些口袋浅的VC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2015年1月21日正式接触,2月8日前后合并意愿已经达成,随后各个股东签字确认合并协议,并完成了初步交割。”回忆整个过程,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对外称,双方从正式接触到对外宣布只用了22天。 不过,据媒体报道,在过去两年间,它们至少有过三次接洽。

在完成对快的的并购后,2016年春节期间,滴滴每天的订单都会突破1000万。 那时,它在中国市场上还剩下最后一个对手——优步中国。

“2015年,在收购快的之后,滴滴的目标就是拿下优步中国。”一位滴滴前管理层对界面新闻表示,为了这个目标,春节期间,滴滴高管组织了一场以某个战役为名字的会议。“10个月干掉优步。”这是这场会议定下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2015年,滴滴成立了快车、专车、代驾、拼车、巴士五个事业线。事实上,这每一个事业线都是直接冲着优步而去。最后,滴滴仅仅用了7个月,就落地了当时的计划,五个业务线里除了巴士之外的四个都成功了。

2015年2月,优步创始人Travis曾寻求化敌为友的机会,他找到滴滴的程维,让他在“接受Uber投资”和“被Uber打败”中二选一,程维拒绝了。程维说:“滴滴有朝一日将取代优步。”双方随即又开始了烧钱大战,Travis亲自督战。

双方开启新一轮的补贴大战。2015年上半年Uber中国烧掉了近15亿美金。2015年5月25日起,滴滴宣布补贴10亿人民币,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的活动,以此对抗来自Uber的竞争。有数据显示,2015年的前5个月,滴滴的专车服务补贴超过3亿美元。6月,Uber宣布要在中国市场加注10亿美元。

在这场较量中,最后的胜利依然是滴滴,2016年8月,滴滴完成了对优步中国的并购。

止战之殇

“网约车竞争在2016年就结束了,2017年滴滴的重点是修炼内功,2018年我们会全面出击。”完成对优步中国的并购后,程维表示,2017年是特殊的一年,经历残酷的战争之后有了一个关键的窗口期。

2017年,滴滴开始全力以赴地做安全、体验、持续提高效率。程维曾公开表示,2017年,滴滴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资源建设更完备的科技安全体系,安全事故率下降了21%。这也意味着一年来滴滴帮助减少了近2000起事故。

也是在2017年,程维提出“太极战略” :左边的太极是围绕着乘客、围绕着司机提供的服务,从围绕乘客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多元化的出行服务,再到围绕着车主和汽车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从专快、出租车、顺风车、代驾到加油、维保、充电、金融等滴滴的所有业务一一打通。

2017年,滴滴也开始扩张边界。2017年,由章文嵩负责的智慧交通FT团队、以及朱景士负责的国际业务事业部也浮出水面。

同年年底,滴滴成立R-Lab团队,开始进击非主营业务,拓宽边界。“这个团队大概在1000人左右,主要是负责孵化大出行的项目”。

一位接近程维的知情人士曾对界面新闻透露,“这个团队主要是看大出行领域的业务,能做一定的‘攻防’,目前在外卖、酒旅、票务上有所尝试。”一位滴滴在职员工表示,这个团队的最高领导直接向程维汇报。

到了2018年,程维公开表示,滴滴的关键词是:内外兼修、多线布局、稳中求进。

2018年1月,滴滴推出小桔车服, 同年4月,宣布成立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同时,滴滴宣布升级智慧交通FT团队为智慧交通事业部;成立战略业务事业群,包括:战略部、国际事业部、金融事业部。

2018年年底,接近滴滴的投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滴滴将于2019年上市,所有的资料已经准备完成。不过,两起顺风车事件彻底打乱了滴滴的上市节奏,资本市场对滴滴的认可度也不复从前,其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数次下降。

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开始全力投入安全,一些业务开始停摆。

“国际化原本是2018年滴滴的重点业务,但安全事故出来之后,也受到了冲击。”一位在安全事件发生之后离职的员工曾表示,那些直接可以带来安全类价值的业务被摆放到了高优先级,等于原来的既定目标做了调整。“之前在支撑智慧交通的员工,可能会调动到这个业务中,人少了,其它业务拓展速度自然就缓慢了。”

也正是因为这两起恶性事件,程维、柳青纷纷站到前台开始弥补因顺风车而带来的品牌折损。直到2019年11月20日起,在停摆一年多以后,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平安着陆。

对于顺风车事件,就像柳青曾公开的表示那样, “这两次事故对公司的挑战比之前优步进入中国要大得多,也比其他竞争对手带来的挑战要大的多。”

四处开辟新战场

顺风车业务重启之后,滴滴再次开始布局新业务,以重新赢得投资人的信任提升估值。

2020年4月,程维在公司战略会上公布了未来3年的战略目标:每天服务超过一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超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

为了完成这一战略目标,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20年后,滴滴已上线了滴滴货运、跑腿、花小猪、社区团购等新业务,试图进一步提高存量用户净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去挖掘新的增量用户。

另外,滴滴还在布局自动驾驶公司。在招股书中,滴滴确认了自动驾驶的战略地位——四大核心战略版块之一。招股书显示,滴滴参与了自动驾驶业务分拆后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中,软银和滴滴等联合向滴滴自动驾驶投资5.25亿美元,是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在A轮融资结束后,滴滴自动驾驶估值达到了34亿美金。

另外,此次上市,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被剥离出去。招股书显示,橙心优选于2021年3月进行了A-1轮和A-2轮融资,共计11亿美元;2021年4月和5月,橙心优选增发了价值1亿美元A-1系列优先股,橙心优选最新估值为18亿美元。

去年11月,滴滴首款网约车定制车型D1上线。在D1发布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的演讲PPT上出现了“成为运营商”的字样。按照他的描述,2025年,滴滴将普及100万台D1并搭载自动驾驶技术;2030年,滴滴的定制车甚至将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D1更像是滴滴推出的一个智能终端雏形,聚合了滴滴此前所布局的广告、地图、单量分发等能力。可以想象的是,随着滴滴的多业务布局,下一步可将其所有C端服务都聚合在D1上,从而实现闭环发展。

另外,4月6日《晚点 LatePost》报道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

不过,在滴滴的招股书中, 除了核心业务网约车业务外,共享单车、车服、自动驾驶都被滴滴纳入其他收入部分。招股书显示,2020年滴滴其他业务实现收入57.58亿元,占收入的4%左右;2021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1.24亿元,同比增长179%。而社区团购在招股书中并没有体现。

不得不说,在社区团购尚且属于价格战阶段,抽离社区团购的财务数据对于滴滴而言是一个明智选择。

不管如何,这家出行领域最大的独角兽企业终于要上市了。尽管滴滴依然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但这家创立9年的公司需要自己的成人礼,也需要对身后数百家机构投资人、超过300亿美金的融资有一个交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