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创业故事 > 正文

帶頭人陳昌民返鄉創業者的“以身相許”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28 14:33 浏览量:
帶頭人陳昌民返鄉創業者的“以身相許”


       重慶10月28日電 “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在山裡娃的記憶深處,祖輩們扛著鋤頭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期盼著金秋時節的豐收。在陳昌民的心裡,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摻雜著說不盡的心酸,扎根農村的他,祖輩們滿是老繭的雙手、佝僂的身軀充斥著他的兒時記憶。

  一份鄉愁 “身許”返鄉創業路

  今年42歲的陳昌民,是重慶市雲陽縣南溪鎮天河村土生土長的村裡娃,伴著下地干活長大的他,對農耕有著復雜的情感。

  “在記憶裡,我是抗拒下地干活的,幫著家裡種了太多的地,一到農忙都是腰酸背痛的。”從16歲起就出門打拼的陳昌民,始終牽挂著家鄉農民耕作的不易。

  5年前陳昌民萌生了返鄉投身農業的想法。“村裡的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老人體力又跟不上,很多田地都荒廢了,我想改善這種現狀。”再回到家鄉,陳昌民發現如今的天河村早已換了新模樣,組級路、機耕道都早已硬化,加上村內整體地勢較為平坦,為機械化農業發展提供了“舞台”。

  “天河村海拔500米左右,氣候濕潤、日照充足,而且土質肥厚、水源豐富,適合種植水稻、高粱。”仔細考察后,陳昌民愈發堅定了返鄉創業的念頭,懷揣著鄉愁,帶著多年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經驗、人脈,毅然決定闖一闖。

  一份執著 “身許”機械發展路

  5年前,陳昌民在天河村流轉了200畝土地。

  “山區農業發展如果不靠機械化,單純依靠人力,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很難找到出路。”找到了關鍵點,陳昌民大刀闊斧投入100萬元進行土地宜機化整治,再購入3台插秧機。

  當年種植的高粱和玉米給陳昌明帶來了不小的驚喜,嘗到了甜頭的他,決定擴大產業。但是,資金和技術問題接踵而來,陳昌民有些進退兩難。

  “需要資金可以向當地政府求助,差技術人才自己來鑽研怎麼樣?”妻子謝瓊的一句話讓陳昌民豁然開朗。

  說干就干。第二年,陳昌民成立了昌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雲陽縣天河農機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再流轉了300畝土地。

  稻谷烘干機、打包機、2台農業無人機,增購2台收割機,再添2台耕地拖拉機……忙碌的陳昌民索性住在了廠房裡。“機器剛到我就開進地裡操作,有培訓課我就參加,平時我就自學。”憑著這一股子干勁,陳昌民成了機械操作能手,曾榮獲了年度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農業職業技能大賽農機賽項重慶選拔賽優勝獎。

  一份責任 “身許”脫貧致富路

  返鄉創業至今已有5個年頭,陳昌民始終沒有忘記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初衷。“能帶動大伙兒一起致富,讓很多人能在家門口務工,才是做產業的真正意義。”

  整合土地資源,讓農戶解放雙手,年年領取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還能到產業基地務工。“以前在外打零散工,不能照顧子女讀書,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務工賺錢,方便多了。”天河村9組貧困戶鄧慶志一家子都在基地務工,一年能拿到4萬多元的工資。

  “基地目前吸收了40多個農戶務工,貧困戶就有20人,去年我開出了40多萬元工資,都是大伙兒的勞動所得。”身為黨員的陳昌民肩抗責任、放遠目光,他打算努力實現產業自動化、品牌化,創造更多的務工機會。

  “趁著年底,對田地進行小改大,來年作物長成后,田裡肯定漂亮……”今年10月以來,陳昌民的700畝產業基地正進行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完工后將大幅度提高農田的機械化使用效率和綜合效益。

  站在田坎上,秋風裡豐收的余韻尚在,陳昌民的眼裡又是一幅明年春天的繁茂圖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