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创业故事 > 正文

创业正成为一种职业,该趟的坑一个都不会少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5-16 13:45 浏览量:
创业正成为一种职业,该趟的坑一个都不会少

《燃点》这部讲创业者故事的电影,我刚好接在20日结束的“极客公园”三天创新大会之后去看,感受到了一股天上落到人间的感受。这不是打击,而是对所有创业者一个警醒:

开始创业前认清自己是谁,而这个事情,不需要通过“创业”去学习。

认清自己是谁要考虑清楚下面这3点:

树立正确三观

摸清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

自己的想法一定要通过创业去实现吗

1、树立正确三观

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就要数草根创业者余承东了。典型的凤凰男功利主义思维,老家周围的小伙伴,也是助长他这种思维的加速器,“创业可以赚大钱,对于他们这种7县小城镇的苦孩子来说是唯一的路”,“人民大学考上了,接下去创业也一定会成功”,这种前后不成逻辑比罗振宇的跨年演讲要厉害的多,心态浮躁,没有分清楚偶然和必然的联系。

决定一个人成败的不是出身,其实是思维方式。城市的孩子有时候对农村孩子反而没有敌意,有敌意的,戴有色眼镜的,是他们自己。指望一个创业项目就能坐上三级项目是假,这个社会充满着改变阶层的机会是真。

经纬创投张颖在剧里就说“现在投出比例大概是1%”,如果现在创业者都像余承东这样,能力各方面都像一个社会新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连个合格的打工者都算不上的话,1%这个比率真不低。

2、摸清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

真格基金徐小平在电影中有句话说的好

人生不在于坚持,而在于选择

余承东就又是一个典型的,特别能坚持的创业者了。在他家里,闲下来时候,看得是佛经易经,而不是经济学原理,至少一些经管类畅销书也可以,想着靠概率和个人强大的意念,去改变世界,恐怕连自己的团队里三个人,都没有一点说服力。

“极客公园”“网易创新大会”“36kr"等等,有关于创投风口机遇的会,其实大家都在立下同一个flag,“修炼好自身”。前几年的互联网的钱也确实比较好赚,到了共享单车这里是翻了个大跟斗,投资机构纷纷被拉下,表示“共享单车是中国互联网的一次集体的刻舟求剑”。为什么?业务性质不一样。

在这里,未来观察家就比较欣赏猎豹的傅盛,在电影里虽然出境不多,但在极客公园大会现场,袒露了自己做机器人的想法:

机器人之所以现在形态多样化,是因为每家企业对他的定义不同

我自己也还没摸透这个行业的规律,所以就先把产业链上的几个环节,都做一个产品出来。

这种循序渐进,摸清的市场的打法,是战术上巧妙的,战略上高远的,不愧是电影里14家公司里唯一一家上市的。

3、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去通过创业实现吗?

除了强大个人执念驱动的公司,技术市场驱动的公司之外,还有一大波文艺驱动的公司。比如papi酱和马薇薇,可以预见将来,她俩又会面临经纬创投张颖的“三大拷问”,而因为文艺内容输出者的商业思维和决策力欠缺,在企业家转型上,不会太成功。这些细节从电影里他们日常的工作中,会议中可以看到,他们能从直观感觉上感受到不对,然后改正到一个相对社会规范里的状态,但是和自己公司契合吗,没有结论。

像这种有着文艺梦想,打造科技人文一片天的梦想家们,可以参考下一些独立创意机构的做法。“极客公园“的一个分会场中,站酷邀请几个独立创意工作室的朋友,来谈谈他们的业务和工作。CCLab的创始人,提到一嘴,该是文艺工作者的思考方向

我现在办工作室,不算是创业,创业应该是一个企业,企业是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我们工作室最多是聚拢一些人生产内容

创业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名牌包,一定要买的。做好自己一个内容生产者,未必不会“赚不了钱,出不了名“,依然可以名利双收。找一个匹配自己梦想的模式,比什么都重要。

剧中还展示了很多家公司,记录在17年和18年,而在19年上映的时候,老罗调侃“这个电影里的很多公司都出事了”,也许这是电影导演的安排,让每个创业者认清自己。不要以一种新人姿态去对待创业,注定不会成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