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乡约福建:一个蒸笼的传承与立异 ​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01 13:46 浏览量:

乡约福建:一个蒸笼的传承与立异 

黄家村乡民手艺织造黄家蒸笼。 

走进“中国传统蒸笼手艺艺传承基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随处可见家庭式蒸笼“作坊”,大大小小的蒸笼暴晒在房前屋后,与古朴村落构成一幅古韵悠长的村庄画卷。

“小小的蒸笼,看起来不怎么上眼,但已成为黄家村致富的一个品牌。”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黄知杭说,黄家蒸笼是黄家村祖传的传统工艺品,依托蒸笼手艺艺工业,黄家村于2021年当选全国村庄特色工业亿元村。

 

黄家村乡民手艺织造黄家蒸笼。 

相传,黄家蒸笼传统手艺技艺由黄一府始创于北宋年间,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至清乾隆时期,匠人能制造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具,这些柳杉制品可随物赋形、争奇斗艳,不只成为贡品,手艺也传播到福州、南平、广东、台湾等地。

开片、去青、刨光、蒸煮、暴晒、风干……记者现场看到,黄家蒸笼以柳杉与竹子为原材料,经过手艺加工织造而成,制造过程繁杂而又精密,共有80多道大小工序。

黄家村乡民黄春光说,早年,手艺人谋生都是依托走街串巷叫卖,或到滨海一带帮人代加工,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家村人发现全国各地蒸笼的使用率极高,“工艺上咱们还存在优势,所以开端向外推行,并在村中办厂接受订单,慢慢打开了市场。”

 

黄家村乡民手艺织造黄家蒸笼。 

但是,跟着市场的无序竞赛、赢利微薄,不少蒸笼厂面对惨淡经营的局面。近年来,黄家村立足传统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黄家村蒸笼合作社,经过“党建+基地+合作社+加工厂+农户”运行模式,进步产能、保证品质。

在黄家村中穿行,家家户户可见正在制造蒸笼的乡民。现年68岁的乡民黄大爷因年岁大外出不便,每天在家里织造蒸笼腰箍等零部件,按每个5元至10元不等的价格,以计件方法供应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后续加工。

“黄家蒸笼的生产工序部分已被机械设备代替,但许多关键环节还需靠手艺才能完成。”黄大爷说,每天收入100多元,一年纯收入三四万元,生活相比曩昔好上不少。

到目前,黄家村已有30家蒸笼企业、1家蒸笼专业合作社、400余户家庭作坊,蒸笼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带动全村90%以上民众就业,2022年产值近2亿元。

 

黄家村乡民手艺织造黄家蒸笼。 

虎贝镇党委书记林彬表示,将进一步淬炼变革黄家蒸笼工艺和材料,“擦亮”黄家蒸笼省级“非遗”和国家传统手艺艺传承基地等金字招牌,整合蒸笼、黄酒的生产、出售、文化及电商资源,拓宽文旅、研学、民宿等上下游工业链。

年轻人返乡创业,为黄家村蒸笼工业带来新生机。在曾经,蒸笼制造工艺全凭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为保证制造工艺可以代代相传,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蒸笼传统手艺技艺第三十代传承人黄晓健于2014年返乡创业后,延聘专业团队录制传统蒸笼的制造工艺全过程,并融合创意与巧思,让老技艺愈加符合现代化要求。

“咱们以黄家蒸笼为主导,创立‘黄一府’品牌,制造黄家蒸笼动画视频等,宣扬蒸食健康理念。”黄晓健说,推陈出新是保证工业发展的核心竞赛力,他们研制出具有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经用等长处的蒸笼,开创环保竹木蒸笼、餐具等系列新产品,让黄家蒸笼工业愈加多样化。

现在,黄家蒸笼传统手艺技艺已于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2013年7月,黄家蒸笼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手艺技艺制造出的工艺品,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黄晓健说,作为传承人,他会继续坚守、传承和立异。

 

相关新闻